9《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48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48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含答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6 21:35: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品读全文,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把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4.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积极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品读全文,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把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来到学校;运动,有操场和体育馆;放学,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人的肢体活动都需要空间,那么,人的心灵活动,需要空间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毕淑敏的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认为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畅销书。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有改动。我们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大海,以形容它的广阔。这篇文章选择的比喻则更贴近日常生活经验: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就算小康了,这里指的是身体运动的空间。那我们心灵活动的空间,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得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呢?文章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3、文体知识
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就是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哲理散文”。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作品一般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理、形于一炉。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4、给下面加点的生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
襟怀(jīn)
广袤(mào)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窗棂(líng)
矗立(chù)
惊骇(hài)
濡养(rú)
灰烬(jìn)
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tān)
麾下(huī)
驰骋(chěng)
5、词语解释。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宽宥:宽恕,原谅。
轻觑:轻视,小看。
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相得,相互配合,映衬。彰,显著。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精神的三间小屋》
2、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4、自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
(第1—6自然段)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自然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自然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自然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四、合作探究
1、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①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②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文章开始从名言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为下文写三间小屋作铺垫。
2、
结合文章7—8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明确: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其次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憎交织的经历;
最后用两个假设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3、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第一间精神小屋

明确:作者告诉我们: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爱应该比恨多。因为“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空间时,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会光明温暖;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会凄风苦雨,愁云惨淡,我们的精神也会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4、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明确: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5、第⑦段“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这两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我们要富有爱心,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尽量摒弃嫌隙与仇恨,宽容为怀。
6、根据分析第一间小屋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小屋的?
明确:第二间小屋:作者首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于事业的时间概念,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7、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明确: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8、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
什么?
明确: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9、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意,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zhuì)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10、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三间小屋的?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最后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11、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12、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明确: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13、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地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14、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情感。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所以,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它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高,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15、文章最后两段,作者是如何总括全文,集中发表议论的?
明确:第19段,作者首先指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接下来用一组排比句加以说明,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
第20段,作者最后提议:当自己的精神小屋牢固而美丽后,还要增修新舍,矗立起精神的大厦。
五、欣赏构思,鉴赏语言
1.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2、巧用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怎样理解划线的短语。
明确:“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
“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3、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4、巧用对比论证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六、写作特色
1.巧用修辞,用语形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所阐述的道理更加真实可感。
2.运用对比,论述充分。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突出观点,在阐述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写第三间小屋,用比喻的方式进行对比,如“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这些对比,充分展现出问题的正反两面,强化了对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3.写作视角新颖独特。
本文独辟蹊径,以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就算小康生活的现象来比照心灵空间,提出了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观点,具体阐述了“容心之所”要盛放“爱恨”“事业”“自身”,以建设美观结实、储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并激励人们开拓更加广袤的精神空间。作者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精神追求的内涵及意义,既贴近生活,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又令人耳目一新。
七、文章主旨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八、拓展延伸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交流】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毕淑敏语录
1、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2、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3、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4、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毕淑敏《造心》
九、课堂小结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点向往,有点激情,更需要点精神,否则会变得鄙陋、庸俗。我们无法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追求诗意的生活,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十、课堂检测
1.下列红体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襟怀(jīn)
宽宥(yòu)
麾下(huī)
自惭形秽(suì)
B.云霓(ní)
憎恶(zēng)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C.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
D.广袤(mào)
挟持(jiá)
沼泽(zhǎo)
抽丝剥茧(b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游弋 弛骋 
坍塌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惊骇 腐蚀 
蔑视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C.灰烬 泥泞 
雄浑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D.濡养 矗立 
卑劣 自惭形秽
可望而不可及
3.下列红色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研讨会上,听着别人高谈阔论,他不免有点自惭形秽了。
B.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经过专案组的反复调查取证,这起轰动一时的盗窃案终于水落石出了。
D.普及灾害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之中,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十一、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上
毕淑敏
第二单元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来到学校;运动,有操场和体育馆;放学,会回到自己的家里。人的肢体活动都需要空间,那么,人的心灵活动,需要空间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毕淑敏的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认为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2.品读全文,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把握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4.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积极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畅销书。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有改动。我们常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天空、大海,以形容它的广阔。这篇文章选择的比喻则更贴近日常生活经验: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就算小康了,这里指的是身体运动的空间。那我们心灵活动的空间,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有三间小屋,可以盛得下情感、事业和我们自身呢?文章独辟蹊径,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文体知识
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就是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哲理散文”。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作品一般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理、形于一炉。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议论性散文
自惭形秽(
)
襟怀(
)
广袤(
)
宽宥(
)
游弋(
)
轻觑(
)
金戈铁马(
)
窗棂(
)
矗立(
)
惊骇(
)
濡养(
)
灰烬(
)
积攒(
)
几案(
)
坍塌(
)
麾下(
)
驰骋(
)
赘余(
)
憎恶(
)
嘟囔(

困厄(
)
间不容发(

鸠占鹊巢(

huì
jīn
mào
yòu



líng
chù
hài

jìn
zǎn

tān
huī
chěng
预习检查
1、给下面红色的生字注音
zhuì
zēng

nanɡ
jiān
jiū
è
攒(
)钱
房间(

jiān

间(
)接
jiàn
zǎn

攒(
)射
cuán
多音字
预习检查
弋(
)游弋戈(
)戈壁
坍(
)坍塌
彤(
)彤云
僵(
)冻僵疆(
)边疆缰(
)缰绳

ɡē
tān
tónɡ
jiānɡ
jiānɡ
jiānɡ
形近字
预习检查
襟怀:
宽宥:
轻觑:
自惭形秽:
不知所措:
林林总总:
胸襟、胸怀;心胸。
宽恕,原谅。
轻视,小看。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预习检查
2、词语解释。
俯拾即是:
鸠占鹊巢:
李代桃僵:
形销骨立:
相得益彰:
可望而不可即: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树代替桃树僵死。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著。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预习检查
2、词语解释。
精神的三间小屋
1、解释题目
“小屋”比喻人类的精神空间。“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文章的中心话题。
题目含义:这一题目比喻新颖,生动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且吸引读者的眼球。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点击图片视频朗读《精神的三间小屋》
3、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
每间小屋的特点是什么?
安放我们自身
盛着我们的爱恨 
爱大于恨  
光明温暖
盛放我们的事业
规划、耕耘
坚固优雅
珍视自我
独特安稳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明确: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4、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
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
7-9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
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3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
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5、自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合作探究
1、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①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②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文章开始从名言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为下文写三间小屋作铺垫。
2、
结合文章7—8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最后用两个假设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
其次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憎交织的经历;
走进第一间小屋
合作探究
3、第一间精神小屋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构建第一间精神小屋

作者告诉我们:在第一间精神的小屋中,爱应该比恨多。因为“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空间时,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会光明温暖;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会凄风苦雨,愁云惨淡,我们的精神也会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4、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经常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心中充满爱(健康的小屋)。
5、第⑦段“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这两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要富有爱心,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尽量摒弃嫌隙与仇恨,宽容为怀。
6、根据分析第一间小屋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小屋的?
第二间小屋:作者首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于事业的时间概念,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然后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走进第二间小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明确: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7、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8、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
什么?
明确:建造“坚固优雅”的第二间精神小屋,它的“要诀”是“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合作探究
明确:“鹊”指的是“事业”,“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zhuì)生物”,“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9、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意,文中“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最后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10、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三间小屋的?
走进第三间小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明确:安放自身需要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11、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明确: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意见”。
12、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地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13、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为什么?
14、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合作探究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其内涵侧重人之常情,这是精神世界最普遍、同时也是最基础性的情感。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所以,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它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从情感到理性的构建,逐步提高,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作者是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写这三间小屋的。
合作探究
明确:第19段,作者首先指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接下来用一组排比句加以说明,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人性和健康人格的期盼。
第20段,作者最后提议:当自己的精神小屋牢固而美丽后,还要增修新舍,矗立起精神的大厦。
15、文章最后两段,作者是如何总括全文,集中发表议论的?
欣赏构思鉴赏语言
明确:不矛盾,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
1、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
2、巧用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1)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一生比作“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说明爱和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怎样理解划线的短语。
明确:“精神垃圾”指心中的恨以及不健康的情感;
“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指除掉那些不健康的情感,让关心、爱等健康的情感注入心间。
欣赏构思鉴赏语言
学习目标
2、巧用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
欣赏构思鉴赏语言
(3)“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明确: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具体交代第一间精神小屋内存放的情感。表明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精神世界。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心中爱比恨多和心中恨比爱多两种内心世界进行对比,突出了两种内心世界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生活,一个快乐无比,一个悲戚压抑,给人以警示。
欣赏构思鉴赏语言
3、巧用对比论证
4、语言富有哲理性。
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欣赏构思鉴赏语言
1.巧用修辞,用语形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所阐述的道理更加真实可感。
写作特色
2.运用对比,论述充分。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突出观点,在阐述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写第三间小屋,用比喻的方式进行对比,如“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这些对比,充分展现出问题的正反两面,强化了对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写作特色
3.写作视角新颖独特。
本文独辟蹊径,以一般家庭住上三居室就算小康生活的现象来比照心灵空间,提出了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观点,具体阐述了“容心之所”要盛放“爱恨”“事业”“自身”,以建设美观结实、储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并激励人们开拓更加广袤的精神空间。作者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精神追求的内涵及意义,既贴近生活,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又令人耳目一新。
写作特色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文章主旨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寻找阶段
耕耘阶段
收获阶段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交流】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毕淑敏语录
1、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2、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3、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4、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
——毕淑敏《造心》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需要有点向往,有点激情,更需要点精神,否则会变得鄙陋、庸俗。我们无法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追求诗意的生活,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A.襟怀(jīn)
宽宥(yòu)
麾下(huī)
自惭形秽(suì)
B.云霓(ní)
憎恶(zēng)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C.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
D.广袤(mào)
挟持(jiá)
沼泽(zhǎo)
抽丝剥茧(bō)
解析:A.“秽”应读作“huì”;C.“坍”应读作“tān”;D.“挟”应读作“xié”。
B
1.下列红体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游弋 弛骋 
坍塌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惊骇 腐蚀 
蔑视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C.灰烬 泥泞 
雄浑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D.濡养 矗立 
卑劣 自惭形秽
可望而不可及
解析:A.“弛”应写作“驰”;B.“雀”应写作“鹊”;D.“及”应写作“即”。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极富艺术感染力。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
解析:B.“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此处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
B
3.下列红色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讨会上,听着别人高谈阔论,他不免有点自惭形秽了。
B.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C.经过专案组的反复调查取证,这起轰动一时的盗窃案终于水落石出了。
D.普及灾害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将灾害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之中,强化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课堂检测
D
【解析】:“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引出话题
总结升华
分析话题
——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关注自我
心灵
爱和恨——打扫——健康的小屋
精神小屋——精神大厦
事业——自我寻找——努力向上的小屋
自身——思考——庄严真诚的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
提升精神境界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原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疆域(jiāng)
襟怀(jīn)  宽宥(yòu)
麾下(huī) 
自惭形秽(suì)
B.游弋(yì)
云霓(ní)
憎恶(zēng)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C.泥泞(nìng)
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
D.储藏(chǔ)
广袤(mào)
挟持(jiá)
沼泽(zhǎo)
抽丝剥茧(bō)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嘟囊 
弛骋 
困厄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铮铮作响
B.惊骇
腐蚀
轻觑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费时弥久
C.污浊
销毁
窗棂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坚固优雅
D.儒养
矗立
蔑视
悲欢离合
月冷风轻
缤纷和谐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年来疼痛的折磨已使他形销骨立。
B.这是她父亲留给她的产业,没想到她的叔叔却鸠占鹊巢。
C.从古至今,美就是一个千丝万缕的大谜题,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尝试着抽丝剥茧地去了解它。
D.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小华的热心帮助下,李明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真是相得益彰啊。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B.通过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使我懂得了如何修筑好自己精神的小屋,建设精神的大厦。
C.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是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D.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成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⑥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⑥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7.判断下列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8.综合性学习
学习本文后,某班开展了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1)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女排精神给了我们答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 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
下联:
(2)在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话题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③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淡,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
④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
⑤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⑥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⑦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⑧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⑨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
⑩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2.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第②段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词。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
3.读到第③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姓名和他的诗句写下来。
4.第⑤段末尾的“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理解第9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课外拓展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终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他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的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王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之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乡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可见友情是何等可贵。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驯”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了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1.细心体会文章一、二自然段。说说“自美归来”的文友为何“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又为何“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都市?
2.文中多次提及的“俗愿”,实为作者追求的平凡而淡泊的生活,试用简洁语句归纳其具体所指。
3.文中画线句对朋友书桌上的摆设进行了具体描述,在结构中有何作用?
4.这篇题为“方寸田园”的性灵散文写了多种田园,作者最推崇哪一种?从中可见她怎样的情感追求?
5.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
(1)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2)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
(四)课外拓展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大多数人会忘却,但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电视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接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激发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变化。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以及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中加下划线的“这”指什么?
三、微写作
作家毕淑敏在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如有可能,她要为自己的精神建造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那么,你想构筑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小屋呢?请以“我的精神小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9《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疆域(jiāng)
襟怀(jīn)  宽宥(yòu)
麾下(huī) 
自惭形秽(suì)
B.游弋(yì)
云霓(ní)
憎恶(zēng)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
C.泥泞(nìng)
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
D.储藏(chǔ)
广袤(mào)
挟持(jiá)
沼泽(zhǎo)
抽丝剥茧(bō)
【答案】B
【解析】A.自惭形秽(huì)
C.坍塌(tā)
D.挟持(xi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嘟囊 弛骋 困厄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铮铮作响
B.惊骇
腐蚀
轻觑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
费时弥久
C.污浊
销毁
窗棂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坚固优雅
D.儒养
矗立
蔑视
悲欢离合
月冷风轻
缤纷和谐
【答案】C
【解析】A.驰骋
B.鸠占鹊巢
D.濡养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年来疼痛的折磨已使他形销骨立。
B.这是她父亲留给她的产业,没想到她的叔叔却鸠占鹊巢。
C.从古至今,美就是一个千丝万缕的大谜题,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尝试着抽丝剥茧地去了解它。
D.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小华的热心帮助下,李明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真是相得益彰啊。
【答案】D
【解析】【解析】A.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使用恰当;B.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使用恰当;C.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使用恰当;D.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故选D。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B.通过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使我懂得了如何修筑好自己精神的小屋,建设精神的大厦。
C.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是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D.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掉“使”;C.否定不当,应删去第二个“不”;D.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句中“只有……就……”应改为“只有……才……”;故选A。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别呢?
B.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答案】C
【解析】A句中的前一个问号用错,应改为逗号;B句中的“取经女儿国”是剧集名称,应用书名号;D句中的冒号应当去掉。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成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⑥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⑥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通过读全句段,可知⑥表达了一种观点是总起句,可作为第一句;②结合上句的意思,引出分析,可作为第二句,而后从两方面进行,从“固然”和“更”可辨析①在③前;⑤④句以名言为证然后引出结论,所以⑤在④前。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故选B。
【点睛】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7.判断下列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答案】(1)排比(2)比喻
【解析】(1)标志性词语“可以不……但”(2)标志性词语“仿佛”
8.综合性学习
学习本文后,某班开展了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1)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女排精神给了我们答案。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 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
下联:
(2)在探讨“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话题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答案】(1)【示例】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
(2)【示例】我觉得人应该有目标地活着。王国维曾说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景萧索,人孤独,但是给人一种无限广远寥廓的感觉;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面看似抑郁、愁闷、纠结,实则给人一种目标感,且无怨无悔;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满是欢喜,因为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后,目标已经不知不觉得以实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根据对联的特点,下联可拟为“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巾帼英雄”或“中国女排”对“铿锵玫瑰”;“奋勇出击”对“沉着应战”;“奥运”对“看大赛”;“写传奇”对“终折桂”。这样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2)开放性试题。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个中心。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活着的意义每个人都不同,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世界我来过,我不想空白的离去,我给世界留下一些东西,古人说,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这种道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新的时代,新的征程。奋斗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以只争朝夕、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更大的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③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淡,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
④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
⑤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⑥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⑦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⑧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⑨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
⑩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2.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第②段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词。
甲: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
3.读到第③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姓名和他的诗句写下来。
4.第⑤段末尾的“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理解第9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1.【答案】(1)实际含义是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活动的空间,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要选择自己真正爱好的事业,让自己的事业与人生相得益彰,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2)因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人都有权利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空间,我们可以不美丽、不伟大、不完满、不永恒,但我们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灵开阔而永恒。
【解析】关键句子的理解题,考查点主要是哲理句和修辞句这两类句子的含义。在理解两类句子含义时,可从如下方面考虑:第一步,抓关键词,对关键词发问;找关键词的指代内容,联系上下文,找准位置。第二步:如果有修辞(比喻句),要联系上下文,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第三步:如果是哲理句,可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作者阐述的哲理表达出来,阐述时要与文章的主题有关;不管是哪类句子的理解,都必须遵循紧扣文章中心论点,联系上下文(语境),再组织归纳语言的原则。
2.【答案】慈爱
珍爱
憎恶
蔑视
【解析】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联系语境答题。
3.【答案】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有错别字不得分。
4.【答案】我们所选择的事业我们并不真正爱好,只是因金钱、地位等而从事。精神的小屋住着的不是
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并未正确认识,并未触摸到倾心的爱好,选择的只是不适合的职业。
【解析】比喻句要联系上下文,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
5.【答案】播种他人思想种子的田野
不能给自己的萌芽留下一块窄窄的空地。
【解析】要注意比喻句的特点。
6.【答案】我同意作者“心中应该爱比恨多”的看法。只有自己心中充满爱,才能以爱来对待别人;反之,则会以仇恨来对待别人。
【解析】针对本文的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要有理有据。
(二)课外拓展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答案】1.D
2.B
3.
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终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他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的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王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之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乡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可见友情是何等可贵。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驯”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了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1.细心体会文章一、二自然段。说说“自美归来”的文友为何“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又为何“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都市?
2.文中多次提及的“俗愿”,实为作者追求的平凡而淡泊的生活,试用简洁语句归纳其具体所指。
3.文中画线句对朋友书桌上的摆设进行了具体描述,在结构中有何作用?
4.这篇题为“方寸田园”的性灵散文写了多种田园,作者最推崇哪一种?从中可见她怎样的情感追求?
5.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
(1)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2)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
【答案】1.为享受归隐田园的乐趣;为求得友情的温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段落内容的掌握。解答时,首先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段落,然后结合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分析。由文章第一段可知自美归来的文友在和朋友们畅叙离情之后悄悄返回自己在乡间的小屋之中。第二自然段中“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为享受归隐田园的乐趣)是作者悄悄地回到乡间的原因;再由语句“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的‘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中看出作者为求得友情的温馨而匆匆赶回都市。
2.逛书店、观书画展、听音乐会、买鲜花、研究化妆、学烹饪术。
【解析】由倒数第三自然段中,可以找到具体答案,此题抓住关键词便非常容易了。如可分析“,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面对朋友“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顿生感悟,自然而然将“方寸田园”的立意在下文中凸显出来,呈现于读者面前。
【解析】考查重要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一句对朋友书桌上的摆设进行了具体描述,为下文写作者的感悟做铺垫。由最后一段“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一句,可以总结出作者生出的感悟,也呈现了“方寸田园”的立意。
4.心灵田园;平静、淡泊、追求心灵的充实、愉快,看重友情。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综合全文内容作者所推崇的是心灵田园(精神的田园)。她的情感追求可分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等句,即可整理出表现在平静、淡泊;追求心灵的充实、愉快,看重友情的答案。
5.(1)语言自然顺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2)句式整齐,语言典雅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
【解析】体会语言特色。(1)“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一句语言质朴自然,灵活生动。顺畅通俗,清新活泼。(2)“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语句整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点睛】
欣赏某一个句子并说出它的作用,此时好些学生找不到切入点,其实很简单。句子的作用要考虑两方面的作用:一、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四)课外拓展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大多数人会忘却,但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电视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接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激发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变化。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以及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中加下划线的“这”指什么?
(二)1.【答案】C
【解析】在作者看来,《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它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答案】《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解析】除标题直接点明论点之外,论点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以下位置:一是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有的是引用相关材料后提出论点;二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中心论点;三是在文章中间部分,这种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是在经过一定的论述之后提出的。
3.【答案】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接地气”“触动观众的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解析】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议论文阅读常见的题型。要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要对论证方法了然于胸,然后按照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要规范:一要点明论证方法;二要论证方法的具体内容;三要明确论证方法的作用。
4.【答案】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解析】答题步骤:(1)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2)锁定阅读范围,有的不能完全照搬原文(有时甚至根本无原文可搬),要加以概括,不多也不少;(3)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三、微写作
作家毕淑敏在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如有可能,她要为自己的精神建造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那么,你想构筑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小屋呢?请以“我的精神小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示例: 
我的精神小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人都有向往的精神生活。如果可能,如果可以,我愿意为自己亲手建造一座盛放我精神的小屋。
我的小屋地理位置不可太偏僻,也不可深居闹市。若太偏,则当我要更换家具时会因路远而不便,若深居闹市,则他人屋中尘埃便易飞入我的房中。只需找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行用我们各自的精神之屋,围出一个四合院,围出一片属于我们的天地即可。
小屋之内,便由我的性格填充:桀骜要被随和冷藏,不可外露,否则太过张扬;冲动要用理性控制,不可外泄,否则太过鲁猛;理想要靠恒心辅佐,二者不可缺一,否则难铸辉煌。用坚韧做扫帚,扫净倦意的尘埃;将幽默变飞鸟,任其在屋中自由飞翔;化尊严为利剑,用以守护这心的一方。窗台要用微笑装饰,桌椅要靠乐观点缀。用豁达做门窗,这样可以方便与他人之屋沟通;用怡然做门锁,这样才可以守住心的秘密;用爱心做存折,这样可以存下人间真情;用感恩之心做笔记,这样可以记下他人恩惠。将仇恨折为飞机,抛出窗外,忘记那些不快。对了!还要留下一个角落,将回忆贮藏。
小屋的来宾要细心挑选,市井无赖进到屋中,只会留下一片狼籍。此时,我那些志同道合的邻居便成了小屋的座上宾。可以用感悟冲两盏淡茶,与朋友细细品位,也可以用爱好开个酒宴,与朋友高谈阔论。来宾可以衣裳不整,也可以西装革领,只要与我志同道合,小屋一律欢迎!屋内有时尘埃过多,便可先不急于打扫,躲去朋友那里,避两天清闲。如果一时兴起,也可将冲动放出,与朋友一同出去逍遥!
我的精神小屋最好如此,依我所愿,建出这么一个属于我的精神空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