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原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谴责(qiǎn)
惊骇(hài)
杀戮(lù)
纳粹(cuì)
颤(chàn)巍巍
B.瞥(piē)见
给(gěi)予
珐琅(fà)
赤裸裸(luǒ)
脂粉(zhǐ)
C.恍如(huǎng)
闪烁(shuò)
缀满(zhuì)
鞠躬(jū)
眼花缭(liáo)乱
D.晨曦(xī)
箱箧(qiè)
憧憬(chōng)
呵护(hē)
片纸只(zhī)字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眼花潦乱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震憾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洗劫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4.下面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
B.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6.下列句子感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7.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大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8.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②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③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④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
⑤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①③② C.②④⑤③① D.③①④⑤②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作为一名爱国人士,雨果先生没有让其失望。
B.雨果是一位正直的作家,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本文中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C.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它的被毁令雨果先生感到痛心,这表现了雨果先生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D.本文大量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
10.填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11.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目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三、课外拓展(16分)
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留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留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牺牲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A.主人公
B.情节
C.所表达的主题
6.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四、写作
文章中巴特勒上尉期待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而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激愤之下,用大量反语来写,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抨击力量。
请你仿照文中的写法,运用恰当的反语来嘲讽假货泛滥的现象。(100字左右)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谴责(qiǎn)
惊骇(hài)
杀戮(lù)
纳粹(cuì)
颤(chàn)巍巍
B.瞥(piē)见
给(gěi)予
珐琅(fà)
赤裸裸(luǒ)
脂粉(zhǐ)
C.恍如(huǎng)
闪烁(shuò)
缀满(zhuì)
鞠躬(jū)
眼花缭(liáo)乱
D.晨曦(xī)
箱箧(qiè)
憧憬(chōng)
呵护(hē)
片纸只(zhī)字
【答案】B
【解析】给jǐ
脂zhī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眼花潦乱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震憾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洗劫
【答案】D
【解析】地窖
缭
赃物
丰功伟绩
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
B.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C.臭名昭著的英帝国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
D.额尔金的儿子小额尔金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答案】A
【解析】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体面的样子(含贬义),此处应用褒义词。
4.下面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
B.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答案】B
【解析】首先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不清。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用在这里形容看了众多竹制品以后人们的感受,是比较贴切的。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在这里形容花盆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发笑。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唯一完好的遗桥了。
B.在这里我们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
C.笑,是人们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都是深红色或紫色。
【答案】C
【解析】A.完好和断桥意思相悖,完好改为比较完好。B.句末补上“情景”。D.大多数和都是矛盾,去掉都。
6.下列句子感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答案】D
【解析】都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之意。
7.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反语)
C.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大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排比)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对偶)
【答案】C
【解析】设问和排比
8.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②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③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④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
⑤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①③② C.②④⑤③① D.③①④⑤②
【答案】C
【解析】②句是总领句,应在首句,③①是倒装句,用排除法,选C。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作为一名爱国人士,雨果先生没有让其失望。
B.雨果是一位正直的作家,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本文中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C.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它的被毁令雨果先生感到痛心,这表现了雨果先生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D.本文大量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
【答案】A
【解析】雨果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应该是让他失望了。
10.填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______国的作家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法
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解析】注意区别雨果和托尔斯泰。
11.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目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
(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
【答案】(1)B
(2)
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放火焚烧,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二、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二、1.【答案】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能暴露出侵略者贪婪无耻。
【解析】对比论证:就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2.【答案】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象,辞藻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解析】议论文的语言,就整体风格而言,有的流畅凝练,有的大雅似俗,有的幽默传神,有的语重心长;就具体语句而言,一般句子较长,概括性强,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较多,书面语色彩较鲜明。但总的说来,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简洁、鲜明的特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性;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彩。
3.【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解析】分析词语的含义,先在原文中找到含有这一个或几个词语的原句,前看三句或后看三句,结合本段内容分析,找关键词的指代内容,一般都能在本段中找到原文的答案,如果本段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可向上向下再各找一个段落,再联系本文的标题、论点、分论点及论据,即可总结出答案。分析词语的作用:此种题先解释加点词的本义或表层意思,有修辞的要说出修辞,然后再解释加点词的深层意思或修辞义,最后结合语境说出作者用这个词在文中的用意。
4.【答案】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从主旨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三、课外拓展(16分)
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留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留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牺牲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A.主人公
B.情节
C.所表达的主题
6.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三、1.【答案】A
【解析】结合上下文,答题即可。
2.【答案】A
【解析】“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可以做佐证。
3.【答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解析】人物形象是阅读的重点,主要命题方式有:概括形象的特点;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其次,要结合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再次,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时就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最后,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其他人物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
4.【答案】不能。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
【解析】理解词语语境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修辞还原。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语言包括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因而对修辞引发的隐含义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如对使用比喻修辞造成的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2)分析语境。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如“这就是”“因此”“所以”等。
需要强调的是,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意念是篇章语境最重要的因素,对文章的各个局部、句子以至词语都具有统摄作用。因而探求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念。
5.【答案】(1)B(2)C(3)A
【解析】无论是拟写还是替换标题,其实还是离不开“标题的作用”。拟写标题也是从标题的七种作用入手。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以文中反复出现的物为标题;可以从表现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标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有修辞、有文采的标题或幽默的标题。
6.【答案】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解析】结尾的议论性语句的主要作用是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四、写作
文章中巴特勒上尉期待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而雨果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激愤之下,用大量反语来写,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增强了文章的抨击力量。
请你仿照文中的写法,运用恰当的反语来嘲讽假货泛滥的现象。(100字左右)
【例文】标着保真、假一赔三的招牌,喊着“文明经商”的口号,从事着假货生意;接到投诉,敷衍哄骗,推诿责任,不愿意为解决实质问题而努力,却一味地强调证据难寻,退货了事。请问这些“文明”商人,你们置消费者的权益于何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