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标点符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三:标点符号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8 09: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一轮复习
专题三:标点符号
一、必备知识
[备考指导]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标号
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1.引号
引号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或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引号的形式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左侧的为前引号,右侧的为后引号。
(1)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如:
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2)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如: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如:
①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②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2.括号
括号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语句。括号的主要形式是圆括号“(????)”,其他形式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 ﹞”和方头括号“【 】”等。
(1)标示下列各种情况,均用圆括号:
a)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如:
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热烈鼓掌)
b)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如:
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
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2)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时,可用方括号或六角括号。如:
[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唐〕杜甫著
(3)报刊标示电讯、报道的开头,可用方头括号。如:
【新华社南京消息】
(4)标示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发文年份时,可用六角括号。如:
国发〔2011〕3号文件
(5)标示被注释的词语时,可用六角括号或方头括号。如:
〔奇观〕奇伟的景象。
【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移居美国。
3.破折号
破折号标示语段中某些成分的注释、补充说明或语音、意义的变化。
破折号的形式是“——”。
(1)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也可用括号)。如:
①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②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2)标示插入语(也可用逗号)。如: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4.省略号
省略号标示语段中某些内容的省略及意义的断续等。省略号的形式是“……”。
(1)标示引文的省略。如:
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如:
①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②他气得连声说:“好,好……算我没说。”
5.着重号
着重号标示语段中某些重要的或需要指明的文字。着重号的形式是“?”,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
(1)标示语段中重要的文字。如:
①诗人需要表现,而不是证明。
②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标示语段中需要指明的文字。如:
下面加点的字,除了在词中的读法外,还有哪些读法?
着急 子弹 强调
6.连接号
连接号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连接。连接号的形式有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三种。
(1)标示下列各种情况,均用短横线:
a)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的编号。如:
3-戊酮为无色液体,对眼及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参见下页表2-8、表2-9。
b)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如:
安宁里东路26号院3-2-11室
联系电话:010-88842603
2011-02-15
(2)标示下列各种情况,一般用一字线,有时也可用浪纹线:
a)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如:
沈括(1031—1095),宋朝人。
2011年2月3日—10日
北京—上海特别旅客快车
b)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如:
25~30g
第五~八课
(3)浪纹线连接号用于标示数值范围时,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前一数值附加符号或计量单位可省略。如:
5公斤~100公斤(正)
5~100公斤(正)
7.间隔号
间隔号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分界。间隔号的形式是“·”。
(1)标示外国人名或少数民族人名内部的分界。如:
①克里丝蒂娜·罗塞蒂
②阿依古丽·买买提
(2)标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如:
《淮南子·本经训》
(3)标示词牌、曲牌、诗体名等和题名之间的分界。如:
①《沁园春·雪》
②《天净沙·秋思》
③《七律·冬云》
8.书名号
书名号标示语段中出现的各种作品的名称。书名号的形式有双书名号“《 》”和单书名号“< >”两种。
(1)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如:
①《红楼梦》(书名)
②《史记·项羽本纪》(卷名)
(2)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如:
①《渔光曲》(电影名)
②《追梦录》(电视剧名)
9.专名号
专名号标示古籍和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特定类专有名词。专名号的形式是一条直线,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
(1)标示古籍、古籍引文或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民族名、朝代名、年号、宗教名、官署名、组织名等。如:
①孙坚人马被刘表率军围得水泄不通。(人名)
②于是聚集冀、青、幽、并四州兵马七十多万准备决一死战。(地名)
(2)现代汉语文本中的上述专有名词,以及古籍和现代文本中的单位名、官职名、事件名、会议名、书名等不应使用专名号。必须使用标号标示时,宜使用其他相应标号(如引号、书名号等)。
10.分隔号
分隔号标示诗行、节拍及某些相关文字的分隔。分隔号的形式是“/”。
(1)诗歌接排时分隔诗行(也可使用逗号和分号)。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标示诗文中的音节节拍。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点号
(一)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
1.句号
句号主要表示句子的陈述语气。句号的形式是“。”。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陈述语气。使用句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陈述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如:
①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②(甲:咱们走着去吧?)乙:好。
(2)有时也可表示较缓和的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如:
①请您稍等一下。
②我不由地感到,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同样是很值得尊敬的。
2.问号
问号主要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问号的形式是“?”。
(1)用于句子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使用问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疑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如:
①你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②难道这些普通的战士不值得歌颂吗?
(2)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各个选项之间一般用逗号隔开。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有意突出每个选项的独立性时,也可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如:
①诗中记述的这场战争究竟是真实的历史描述,还是诗人的虚构?
②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
3.叹号
叹号主要表示句子的感叹语气。叹号的形式是“!”。
(1)用于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可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使用叹号主要根据语段前后有较大停顿、带有感叹语气和语调或带有强烈的祈使、反问语气和语调,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如:
①才一年不见,这孩子都长这么高啦!
②你给我住嘴!
③谁知道他今天是怎么搞的!
(2)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如:
①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②咚!咚咚!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二)句内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1.逗号
逗号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逗号的形式是“,”。
(1)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一般都用逗号。如:
①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②学历史使人更明智,学文学使人更聪慧,学数学使人更精细,学考古使人更深沉。
③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能反映现实,要是不相信我们的世界有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
(2)用于下列各种语法位置:
a)较长的主语之后。如:
苏州园林建筑各种门窗的精美设计和雕镂功夫,都令人叹为观止。
b)句首的状语之后。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2.顿号
顿号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顿号的形式是“、”。
(1)用于并列词语之间。如:
①这里有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风气和氛围。
②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2)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如:
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3.分号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以及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的形式是“;”。
(1)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尤其当分句内部还有逗号时)之间的停顿。如:
①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②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2)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主要是选择、转折等关系)之间的停顿。如:
①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
②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所以总是受压的;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
4.冒号
冒号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冒号的形式是“:”。
(1)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如:
①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②她高兴地说:“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③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④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2)表示总结上文。如: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答题思路】
1.快速扫描四个选项,明确题目里面涉及到的标点符号是哪几种。
2.审读各个选项,明确考查的内容,判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
3.理清句子的内部关系,仔细辨别标点符号,是否有特殊的用法。
三、专项对点提升练
【2020·黑龙江省铁人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 ,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 ,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 。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辩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挑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我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凤毛麟角 权利 无可非议 目标
B.寥寥无几 权利 无可厚非 目的
C.寥寥无几 权力 无可非议 目的
D.凤毛麟角 权力 无可厚非 目标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B.再加上在新装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C.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共鸣。
D.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原文中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A项,表示强调重点;B项,表示语意的转换;C项,表示解释说明; D项,表示声音延长。故选C。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此处形容事物少,应用“寥寥无几”。
第二组,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功利性”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
第三组,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功利性”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
第四组,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此处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应用“目的”。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主语残缺,排除AB;“吸引”与“共鸣”搭配不当,排除C。故选D。
【2020·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 ),甚至生造出一些________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________。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同时,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________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________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然而,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伦不类 可有可无 避免 贬低
B.异想天开 可有可无 取消 低估
C.不伦不类 纯属多余 避免 低估
D.异想天开 纯属多余 取消 贬低
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B.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
C.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D.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6.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A.《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答案】
4.C
5.A
6.B
【解析】
4.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1)空,不伦不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道理, 颠三倒四。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这里形容的是“概念和表达”,应选用“不伦不类”。第(2)空,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纯属多余:纯粹是多余的,指完全不必要的事物。从后文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语言规范是多余的,是会对语言发展造成制约的,所以此处应选用“纯属多余”。第(3)空,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取消:停止计划,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这里修饰的是“人为干预”,应选用“避免”。第(4)空,贬低:故意降低应有的评价。低估:不恰当地,过低地估计。这里的语境是“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这些规定”并非故意去降低“一般人的语言水平”,应选用“低估”。故选C。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抓住7个“是否”来进行判断。(1)看所讲述内容前后是否一致,主要指主旨或观点的统一。(2)看事理是否相承。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事理,而这种逻辑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3)看前后是否勾连。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有明显的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4)看意境是否协调。文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5)看主语是否一致。主要指主语或陈述对象的统一。(6)看句式是否一致。比如句子结构、关联词语的搭配等,贵在找出对应点。(7)看音节是否和谐。要符合句子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特有的规定。
本题中,根据后文“甚至生造出”,可知这里应填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人们”,由此排除C项;根据句意的递进关系,先“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再“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由此排除B项;根据前句的“经常会”,后文的“甚至”,可知后句应用“也会”来与之相称,构成严密的递进关系,由此排除D项。故选A。
6.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两大分类,一是点号,一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语气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其次要了解它涉及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能够正确理解语义,辨别语气,分析语言结构,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2.掌握七种点号和九种标号的用法,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基础。3.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4.具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5.具有识别、改正错误标点符号的能力。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特点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本题中,“语言本能”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A项,“正心诚意”,表示引用。B项,“读书人”,表示着重强调。C项,“招牌”,表示特殊含义。D项,“聪明人”,表示反语讽刺。故选B。
【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十八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本二十几集就能讲清楚的故事,非要抻到四十几集;原本几个镜头就能交代明白的情节,硬要加入大量空镜或角色特写__________时间……电视剧的“注水”,已经是令行业和观众不满多时的现象。“注水”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当下,国内电视剧的销售论集数计价,集数越多的电视剧,出品方获得的经济收入越高,播出平台广告招商的收益也越高。在这样的_________ 模式下,不少出品方和播出平台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人为拉长剧集长度,
为了治理这种乱象,国家广电总局提倡电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但应当注意的是,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也不应是__________ 。电视剧作为文艺产品,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其载体。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以提升整体品质的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因此,遏制电视剧“注水”,根本上是要提高电视剧的内容品质,按照内容情节的需要__________ 。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延误 盈利 一把抓 量体裁衣
B.拖延 盈利 一刀切 量体裁衣
C.拖延 营利 一刀切 对症下药
D.延误 营利 一把抓 对症下药
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注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的铁路。
C.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为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便利了三地的交通往来。
D.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素有“亚洲水塔”、“世界屋脊”的美誉。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以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
B.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多寡,而应本着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
C.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而应本着提升整体品质的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需要。
D.我们判定一部电视剧是否“注水”,不应只依据集数,而应本着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依据艺术创作规律,看作品篇幅是否服从叙事需要。
【答案】
7.B
8.C
9.C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延误:迟延耽误。拖延:延长时间,不迅速处理,延长。结合“时间”分析,用“拖延”。
盈利:意思是指众多之利,也指企业、个人或经营性组织的一种能力指标。营利:是指以金钱、财务、劳务等为资本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谋取利润。结合“模式”“经济利益所驱动”等分析,选用“盈利”。
一把抓:指同时掌握许多工作,对什么事都不放手,都要自己管;作事不分轻重缓急,一齐下手。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结合“国家广电总局提倡电视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但应当注意的是,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分析,此处选用“一刀切”。
量体裁衣:比喻做事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意为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亦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按照内容情节的需要”分析,按照实际情况做事情,选用“量体裁衣”。故选B。
8.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引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引用,强调,讽刺或否定。“注水”,表示特殊含义,在某种语言环境里赋予了新的含义,需要强调。A项,“大师”“发扬国光”,表示特定称谓,包含否定和讽刺。B项,引起注意的作用。C项,表示特殊含义,在某种语言环境里赋予了新的含义,需要强调。D项,特定称谓的引用。故选C。
9.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搭配不当,“服从”“叙事”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本着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本着……的原则”;搭配不当,“服从”“叙事”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本着提升整体品质为原则”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本着……的原则”。故选C。
【2020·浙江高三二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节有各种小名。〔甲〕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它还能叫“重五”“重午”,“端”原本就有开头、初始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据统计,端午节叫法更是多达二十几个, 甚至包括“地蜡节”“五蛋节”这么生涩的名字。〔乙〕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献,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但那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辞世后 400 多年的事。
其实,关于端午节,不只有一个“纪念屈原”说,在不同地域,还有人认为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只是,学术界大都认为那是牵强附会之词,理由大致与上述原因类似。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流传,因而“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地久天长。总的说,〔丙〕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以纪念屈原跳江自尽,最后形成后来的端午节传统习俗。所以说,端午节民俗大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时间不断向前发展,也还在不断注入新内容。
10.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涩 B.也许 C.牵强附会 D.地久天长
11.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答案】
10.D
11.C
【解析】
10.此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辨析,弄清相关句子的逻辑关系。本题中A项,生涩:1.不流利,不纯熟。 2.不光滑。指麻木干燥的感觉。语境是说节日名称不熟悉,使用正确。B项,也许,意思近似于可能、或者、或许、兴许等,语境是猜测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使用正确。C项,牵强附会,意思是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语境是说有人认为端午节与伍子胥、介子推有关是强拉硬拽,使用正确。D项,地久天长,意为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长,形容永久不变,多指爱情。而语境是说“端午纪念屈原”的说法,可以改用“源远流长”。故选D。
1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分号用在复句内并列的分句之间,这是使用分号的基本原则。复句有简单复句和多重复句。在简单复句中,分句间必须是并列关系,才可以用分号;不是并列关系就不能用分号。做题时要结合句意分析。本题1、2两句构成单重复句,1、2句和第3句间是顺承关系,两个分号均改用逗号。故选C。
【2020·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 、刀耕火种的年代,野生动物的确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不少的动物也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成为家畜。但自从进入农耕文明,尤其是现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吃野味,更不会千方百计花大钱去买野味。支持吃野味的人中,卖家的心态很容易 ,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但买家为什么就是视生命于尘芥, “吃”心不改呢?说好吃肯定是牵强的。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 、培育,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没道理把难吃的养起来、好吃的放生。至于营养价值,更是没有数据支撑,尤其是野生动物身上有多种寄生虫,长期吃下去,就算吃不出大病,用它养生肯定是无稽之谈。但为什么要吃呢?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缺,二是玄。吃野味,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稀缺。如果穿山甲、猕猴窜得满街都是,在很多小区泛滥成灾,要靠爱心人士救助“流浪穿山甲”、“流浪猕猴”,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 强调看重“天然”,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学”。典型代表就是“药引子”,“童子尿”都是最简单易得的,难度大者如《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的三根头发。小说毕竟是小说,但现实中偏偏就有人信这个邪,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相信“以形补形”。所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最后,我们还要再引用梁从诫先生的告诫:“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犹如一张大网,每个物种都是网上的一道经纬,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使这个大网上出现孔洞,( )。”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茹毛饮血 揣度 筛选 过于 B.筚路蓝缕 揣测 删选 过于
C.茹毛饮血 揣测 筛选 仅仅 D.筚路蓝缕 揣度 删选 仅仅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B.于是,根据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没人管,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C.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D.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
14.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
B.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D.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答案】
12.A
13.C
14.D
【解析】
1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茹毛饮血,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茹,吃。
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
第一空:语境是“在……的年代”,应该选择“茹毛饮血”;揣度,推测忖度。 揣测,推想,估计,是对事物的发展及结局的判断和猜想。
第二空:语境是形容“卖家的心态很容易……”,应该选择“揣度”;筛选,利用筛子进行选拣,现泛指通过淘汰的方式挑选。 删选,删除,挑选。
第三空:结合语境“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和“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应该选择“筛选”;过于,表示程度或数量过分。 仅仅,形容数量少,或表示、强调限于某个范围。
第四空:结合语境“另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学’”,此处应该是一种“过分”的做法,应该选择“过于”。故选A。
1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画线句“所以,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先不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结合语境“相信虎骨去风湿,相信吃狼能壮胆”和“基于这两种心态”,此句是总结句,总结上文的分析,“所以”关联词语使用错误,改为“总之”;再结合语境是强调仪式感和心理满足的,所以“却”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该改为“更”表递进关系;因此正确的表达是:总之,基于这两种心态,吃野生动物变得更像一种仪式感,好味补身不敢说,心理满足在他们心中就值这些钱。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本题:
例句:文中“药引子”的引号是专有名词、特定称谓。A项,“利字头上一把刀”是引用;B项,“时尚”是反语、讽刺;C项,“之”表示强调;D项,“流线型”是专有名词、特定称谓;故选D。
【2020·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市,萌芽于殷周,成型于汉代,即便是夜禁制严苛的唐朝,夜市也曾 ,有过片刻的辉煌,到了宋朝,夜市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 。而步入现代社会,夜晚的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常态化生活的一部分,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并产生了一个热词——“夜经济”。
夜经济过去是衡量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今,它更是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 。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这组表述经济发展的词语中,人流即人气。人气旺、人流大,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如果当一座城市的马路在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精神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消费类型。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而文化“潜力股”则是经济发展的“创意股”。夜经济离不开夜文化,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转瞬即逝 洋洋大观 晴雨表 拦路虎
B.昙花一现 蔚为大观 风向标 拦路虎
C.转瞬即逝 洋洋大观 风向标 绊脚石
D.昙花一现 蔚为大观 晴雨表 绊脚石
1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量子速读法称可让人5分钟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籍,并能完整复述——全是骗术。
B.人文科学研究的最大缺点是不确定性——无法进行定性研究,一切只能靠自己理解。
C.在坪乡黄沙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过程非常艰辛曲折。
D.我叫他来见你罢,他就在楼上,只是——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母亲是早就死了的。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衔接问题,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气旺、人流大,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一座城市的马路如果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那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B.人气旺、人流大,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当一座城市的马路在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更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C.人流大、人气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一座城市的马路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那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D.人流大、人气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如果当一座城市的马路晚上八九点就人烟稀少,那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更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答案】
15.D
16.B
17.C
【解析】
15.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
第一处,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对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唐朝的夜市因为宵禁制度,已经消失,不是“很快会”。因此“昙花一现”更合理。排除AC。
第二处,蔚为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洋洋大观:事物博大丰富,使人大开眼界一来夜市“如火如荼”,强其热闹旺盛,而不是博大。“蔚为大观”才能和“发展得”搭配,“洋洋大观”不能做补语。故为“蔚为大观”更合适。
第三处,晴雨表,是预测天气晴或雨的气压表。比喻能敏锐地反映好坏(盛衰、喜悲)变化的事物。风向标,是指示和测定风向的仪器。一般是在高杆上的一支铁箭,铁箭可随风转动,箭头永远指着风吹来的方向。喻指反应事物的发展力向。夜经济不反映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方向,而反映活力与吸引力的好坏、盛衰。故而“晴雨表”更合适。排除B。
第四处,绊脚石、拦路虎,都可以比喻阻碍前进的人或事物。因此这项属于优选,前文提供的信息是“旧”“重”的“产业结构”,强调其“重”,并且产业结构和“石”“虎”相比较,偏于死物,故而“绊脚石”更合适。故选D。
1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使用较为复杂,不同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学生识记理解句号、逗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冒号等使用方法。。破折号,①表示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②表示意思的转折。③表示声音的延续。本题中,
原文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A项,总结上文。B项,表解释说明。C项,表意思的转换转折。D项,表停顿。故选B。
17.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和衔接连贯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
依据前文语序,应当先人流后人气。排除AB。
A项,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不妥,当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主语不应放在关联词前面。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马路”,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马路人烟稀少”,因此“马路”不应置于“如果”前B项,滥用介词“当”,使句子主语“马路人烟稀少”被掩盖,导致主语残缺。C项,正确。D项,“如果”“当”重复赘余。故选C。

_21?????????è?????(www.21cnjy.com)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