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
优秀课例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教师
所在学校
成都市机投小学校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三年级下册,点彩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点彩画派以细小色点堆砌组成画面的特点,并感受点彩画派的独特魅力。
(2).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作品能够认识本课介绍的两位画家以及其代表作品。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点彩画派的主要绘画特点,能简单的绘画点彩画派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比较、欣赏,使学生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了解点彩画的绘画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式、问题式的学习方式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类比和对比,感受、分析点彩画,提升学生对点彩技法的审美感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绘画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
教学重点、
难点及措施
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乔治·修拉和保罗·西涅克为代表的点彩画派以及其以纯色圆点组成的画面特点。?
2、教学难点:以文字的形式总结点彩画派的特点,并能用点彩的方式绘制一幅点彩画。
学习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在第八册欣赏过梵高的画作,也学过类似色、对比色、类似色调、对比色调、色彩的冷暖特征等知识,因此对颜色的把握有必然的基础。
2、学生没有深入、全面地接触过点彩画派,对点彩画的点法和色点混合方法感觉比较陌生。
3、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欣赏点彩派画家的绘画作品和不同的点彩图片,感受点彩画的特点,初步了解修拉、西涅克两位点彩画家各具特色的绘画表现方法,感受点彩画的魅力,欣赏艺术家非凡的表现力。在本节课我将会用这几种教学方式:讲授法、欣赏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资源使用
及分析
一、导入
观察笔触,简单了解点彩画特点。
活动1、师生问候。
活动2、观察文森特·威廉·梵高画作和乔治·修拉画作。放大局部观察笔触。
生:观察并汇报,梵高《自画像》:短线条、《星月夜》:短弧线,修拉《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圆点。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点彩画派”。
板书:点的艺术
目的:解决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点延伸到新知识,学生对点彩画初步认识。
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运用新媒体技术用放大局部观察笔触。感受更加直观。
二、探究新知
深入探究点彩画特点,用小组合作、类比、对比等方式感受点彩画的魅力,认识到点彩画派使用色点堆砌组成画面。
提问:点彩画派的创始人是谁?(打开“三顾云”页面查看预习作业)。
活动1、欣赏《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并讲述和分析。
①师提问:《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首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观察《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并思考回答。
得出结论:
画面明暗对比强烈。
板书:明暗对比强烈
②放大《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画面,找寻色彩排列分布特点。再对比梵高《自画像》局部,有何不同。
③游戏:三幅《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找不同,找寻人物分布特点。
得出结论:
透视精准。
板书:构图——透视精准
师:简单讲述《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创作背景。感受点彩画魅力
活动2:类比欣赏点彩画发扬者—西涅克。
简单讲授西涅克以及他的代表作《纳蒂布港》。
活动3:欣赏分析乔治·修拉和保罗西涅克其他代表作。
活动4:在圈子中讨论交流,总结点彩画派的特点。
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回答。
独自完成课堂练习并在“三顾云”中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总结点彩画派特点。
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找不同和放大图游戏观察画面,让学生了解《大碗岛星期天下午》的画面特点,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纯色圆点组合重叠能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
目的2:通过类比的方式初步了解西涅克的绘画风格和绘画特征。
目的3:再次感受点彩画派的绘画方式,总结点彩画派的主要特点。
目的4:采用自我梳理和讨论梳理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总结点彩画派特点。
运用信息技术,做了几个不同构图图片相比较,利用调整人物摆放位置,观察画面的合理性,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艺术实践
实践体验
1、用点彩画派的主要绘画特点完成一幅自己的画。
2、将自己完成的画发在“三顾云”分享给大家
学生明确实践要求,用刚刚学过的绘画方式完成一幅点彩画。
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绘画方法,感受快乐。
用电脑绘画工具完成点彩画的创作,比传统的绘画方式更快出效果,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展示评价
交流提升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1、绘画方式是否用了点彩画派画方式。
2、绘画画面是否完整,色彩搭配是否合理美观。
3、比比看,谁更有创意。
学生自己分享作品,进行自评、互评。
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点。
完成的作品发布到“三顾云”平台上,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作品都有地方展示,评价更加多元化。
五、知识拓展与总结
活动:点彩这种表现手法还常常在生活中被运用,装饰画、珠链图案、十字绣、纽扣、米粒等做成的手工制作。
欣赏
知识拓展,了解点彩手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小结
应用了哪些功能,是否合理?效果如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美术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做了几个不同构图图片相比较,利用调整人物摆放位置,观察画面的合理性,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在讲授笔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随时运用设备放大画作局部,便于学生观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解决了哪些教学关键问题及形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
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评价的多维性。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发布在讨论群里,让学生自己做老师,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发现创造的价值。其评述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诠释,也是一次口头的二度创作,更是巩固了整节课的知识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
教学反思
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学创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这节课是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美术“造型·表现”课。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课分为4个学习领域,在这4个领域中“造型·表现”又是重中之重,不仅因为在美术课中的比例重,涉面广,更重要的是它是美术课程基础中的基础。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教学,和传统的美术教学比较,具有语言简洁明了,图片精致,信息传递性强,形式有趣等特点,作为在美术教学中对传统阅读教学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而这种基于数字化的美术课让老师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迅速,直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虽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但教学内容中也教会学生欣赏评述的技巧,对学生来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会用点彩绘画方式绘制自己的画作,更要明白点彩画的产生和发展,这堂课学生基本能在老师和图片的帮助下掌握点彩画的主要特点,而思维导图板书能更清晰地呈现点彩画派主要特点,成为辅助学生理解的工具。
这节课的亮点
1、教师联系旧知,启发学生回忆,比较发现问题再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美术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做了几个不同构图图片相比较,利用调整人物摆放位置,观察画面的合理性,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在讲授笔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随时运用设备放大画作局部,便于学生观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评价的多维性。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发布在讨论群里,让学生自己做老师,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去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发现创造的价值。其评述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诠释,也是一次口头的二度创作,更是巩固了整节课的知识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和评价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