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4节的内容。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把学生的活动设计放在首位,把知识的教学融于实验活动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真正让学生自活动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从整个初中教学看,二氧化碳安排在空气、氧气、水之后,金属、以及酸碱盐之前,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三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CO、H2CO3、CaCO3、有机物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外,它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对整个地球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CO2含量的增加造成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共同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CO2的性质具有现实意义。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家园和人身健康的情感以及全面客观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通过目前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趋势和自然界中CO2的循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规律的归纳总结。
难点: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上初中化学课程之前,对物质的认识,实际上更多的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生产中一些事实、情景当中感受到物质是无处不在的,而且物质的变化也是非常奇妙的。例如喝碳酸饮料,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九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发展,他们的认识开始由感性向理性转化,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学生对于CO2的认识,已不再满足于是人和其它动物呼出的气体、空气中含有极少量CO2等常识性的知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CO2这种重要的气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节内容处理的顺序为:二氧化碳的循环—性质—用途—制取,因为先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于二氧化碳的制取有铺垫的作用的,比如二氧化碳制取过程中的收集、检验和验满都需要先了解性质。
课堂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总起来说就是“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激学、启发讨论、多媒体动态展示为辅。
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知识,用好课本,侧重双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
①
设计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
③
通过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
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从中悟法,会中用法的教学目的,因此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⑴预习:课前分发
“预习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回顾梳理知识,通过填写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对相似的问题,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联系,使知识达到系统化,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每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效益。
⑵课堂引入:
由意大利的“死狗洞”故事或碳酸饮料、舞台云雾等引入课题,发动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二氧化碳的资料。
⑶教学设计:一般过程为:出示问题→学生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演示课件对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探究问题一: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循环以及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106页的图像,观察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从中获取信息。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分析图象的能力。
探究问题二: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分组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用多媒体展示几个生活中的几个关于二氧化碳的现象或用途,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且设计的问题要和二氧化碳的各个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保持一致。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问题三:二氧化碳的制取。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除分组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外,还要进行类比归纳,主要在药品、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检验等方面。从已有知识出发,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学生学会比较和筛选。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是以研究者、探究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渗透,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和类比的方法来探索新问题,进一步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类此本节课的物质课时常有以下问题困扰着我:
1.具体物质性质的落实,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落实
2.如何选择和使用联系实际的素材?
3.设计和实施探究活动的困难
4.
如何在物质性质的教学中落实知识的功能和价值?
5.如何用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教学过程结构:
总结结束
通过练习进行检测,检查巩固知识
归纳总结物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择
通过练习进行检测,检查巩固知识
分析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导入新课
多媒体电脑
提供大量的图片、录像
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与交流了解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
模型、
演示化学组成及结构
多媒体网络
多媒体网络
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两种装
置
通过观察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PAGE
/
NUM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