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文档属性

名称 囚绿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7-28 09: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囚 绿 记
——沧县风化店中学 赵志强
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语言简练,篇幅短小,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完成。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囚绿的过程,突出绿的形象。因而教授《囚绿记》要进行绿的形象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出怎样的一种绿。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点明社会背景,加深了绿的含义,中间按囚绿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简练又蕴含深意,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知识技能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方法与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3.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说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你所喜爱的植物入手,引入一位对“绿”有着深刻情感的作家,去探求他对“绿”情有独钟的缘由。
二、播放课文录音
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喜爱“绿”的句子,借此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理清思路。
三、研读“囚绿”这一部分,圈点批注下列问题
⑴把绿囚禁后,绿有哪些变化?
⑵把绿囚禁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两个问题主要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四、.接着的一个问题是分析作者释放“绿”的原因,以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背景情况的介绍,加深对“绿”的含义的理解。 回答这一题,其实不是很容易,学生会直接想到是因为作者的离开而不得不放了“绿”。这时,可以引导他们联系倒数第二段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思考,从而达到拓展文本的目的。
补充材料: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于已成为“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作者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起来,这使作者感到孤独,但作者并不屈服于黑暗,而是强烈地追求着光明。文章叙述的是卢沟桥事变前夕,作者只身在北平的一段生活。文中那不服于黑暗的常春藤可以说既是作者的化身,也是广大抗日民众不屈精神的化身。
日军屠杀中国军民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总结全课
比喻
拟人
暗示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因物说理
说板书设计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布置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