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第3章《光和眼睛》中的第3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
“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把科学方法和科学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思想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其形成。
(3)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过程。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课前准备:
透明玻璃(厚3mm)八块、平面镜(厚3mm)八块、蜡烛16根、火柴八盒,坐标纸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新课引入
新课讲解
活动1:
镜前观像
看一看:
猜想与假设:
想一想: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集体交流
实验过程
分析与论证
集体交流,学生回答
拓展
总结
活动2:
活动3:
课堂反馈
活动3:
交流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认识到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现象如何解释。学习了当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都观察过平静的水面,穿衣镜前,我们都能观察到像,今天我们要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镜前观像:请同学根据生活经历,判断这幅图哪些地方不正确?
一.猜想与假设
1.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二: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
①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得出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吗?
小品:
师生互动:模拟《照镜子》小品
教师提问:如何用物体替代看不到的像。
得出:再找另一根相同的蜡烛等效替代像——等效替代法
②再借助一支相同的蜡烛,能把它放在平面镜后和物比较大小吗?如何改进?
教师提问:用玻璃板,蜡烛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2?
还需要的测量器材?
教师课前发放实验器材,实验时点燃蜡烛,并提问?
在实验前,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器材,动手安装器材前,思考一下:
如何“放”?
玻璃板如何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如何
“看”?
点燃蜡烛放置桌面后,眼睛如何观察玻璃板中的像。蜡烛B如何看。
如何
“测”?
如何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让学生讨论得出:
回答问题后,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
实验次数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
像到镜面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123
三.分析与论证
①比较第2、3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第2、4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像与物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实验后,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并可选择回放实验录像
实验回放:
用一张白纸能承接到玻璃板所成的像吗?小孔成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吗?
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叫虚像。
四.总结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的大小相同,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平面镜与我》
教师提问: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利用平面镜?(启发学生以人为镜等)
教师朗读: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微观粒子的镜像对称
教师提前让学生回家在网络和书本中查阅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史上微观粒子的镜像对称知识,给学生深埋科学种子
质子
反质子
中子
反中子
电子
正电子
练习:
1.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0.5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__m;此时像与平面镜相距__m;当他远离平面镜走了0.5m,这时像与他相距___m
2.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靠近平面镜时,他的像(
)
A.远离平面镜且像变小;
B.靠近平面镜且像变大;
C.靠近平面镜且像不变;
D.远离平面镜且像不变;
小魔术
学生观察视频,解释发生的问题:
实验者将平面镜前、后的蜡烛点燃,然后一口气将两根蜡烛同时吹熄,原因是?
学生在家中观察穿衣镜前自己的像,并尝试找出像与物的特点。
学生回答:1.像和人到镜面距离不相等。2.像和人大小不同。
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历观察图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进入科学探究环节,养成良好科学素养。
不能,感觉不可靠
学生观看小品,找出如何测量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师生互动增强师生感情,并形象启发学生如何用物体替代看不到的像。
启发学生得出
:再找另一根相同的蜡烛等效替代像
不能,平面镜看起来不透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前后移动,直至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再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测量器材:刻度尺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案。
学生回答:
如何“放”: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如何
“看”:在点燃的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直至后方的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如何
“测”:测量蜡烛B与蜡烛A到玻璃板前(或后)表面的距离。
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数据:
实验次数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
像到镜面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123
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②像和物的大小相同,与物距无关
相同
相等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得失,并可交流错误原因与误差分析
不能,能
小孔成像能呈现在光屏上是实像
平面镜成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是虚像
可让学生归纳,培养能力
清晨,我可利用平面镜观看仪容;
期中考试,学习进步了;
相对同学学习与能力自己退步了;
学生回家查阅相关知识并派代表朗
读: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更
小的粒子组成,在中国的古代,中
国人认为物质有金木水火土构成了
世界,关于最小的粒子世界各国在
发展过程中有着多种争论……
1.6
0.5
2.0
C
学生讨论后回答:
实验者事前只是将平面镜前的蜡烛点燃,由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好像是将两根蜡烛同时点燃,所以后来只是将一根点燃的蜡烛吹熄而已。
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练习册》
反
馈
学生课堂表现:
从镜前观像开始,始终沉浸在解决问题的氛围中.
当堂反馈情况:
课后作业情况:
复习提问(或测验)情况: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接触科学探究时间不久,探究环节还是比较生疏,教师尽量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得出探究各环节,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感觉到探究是以他自己为主体的,这样就理能够体现实验的乐趣。从而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平面镜成像特点”完全基于探究实验基础之上,在学生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上,本节课为了课堂的完整性考虑,时间并不充裕。
本节课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很强,应该利用一定的时间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能更多地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才能使科学学习成为有源活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