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投影:日常生活中的“做工”与“做功”的区别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才叫做功
让学生观看投影“活动1”图片,找出差异后进行讨论:
让学生找出2幅图的共同点,投影
物理学中对做功是怎样规定的?
做功必须包含那些要素?
学生回答后举例日常中的做功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加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强调力和距离的方向要相同。
投影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备因素。
投影做功实例图片,让学生说说是哪个力做功。
2.教学不做功的3种情况
①投影图片运动员投铅球,球离开手后向前运动,是否人对铅球做功呢?
②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③投影列出3种不做功的情况。
④投影不做功的实例,教师讲解。
3.教学活动2
4.习题训练
5、怎样测算功。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②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③
运用公式计算时,物理量一律用国际单位,1J=1N﹒m。
④感受1J:手托两个鸡蛋升高1米,手对鸡蛋大约做的功。
6.巩固练习
三.教学小结
1、功的含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
3、功的规定
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4、计算公式:W=FS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通过具体的事例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功”是对于目前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用连接力的效果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