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现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二
2.学科:物理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了解●完成课后习题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学方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本节以探究为主,学生象科学家一样,
亲身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出“像物大小关系”和“像物位置关系”,既重过程又重结同时培养了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认识到“替代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探究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媒体应用引入新课教师读早晨起床动作描写,由两名学生表演。引入新课:平面镜成像(板书)两名学生一个表演人,一个表演镜中“像”。其他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大胆猜测。培养试验观察能力;进行新课进行新课进行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大小有什么关系?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观察镜中的像与自己
比较,思考,提出问题培养观察能力,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开启探究学习的大门幻灯片猜想假设引导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即提出猜想。讨论并提出猜想假设:1、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大小(相等/较大/较小)2、平面镜中的自己(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镜前的自己(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较远/较近)说明提出猜想的理由能够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幻灯片设计实验讲解设计实验的基本流程,探究目的-----设计思路-----仪器选择------试验表格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基本内容:确立正确的探究目的;整理基本探究思路;选择合适仪器。绘制试验表格。引导学生正确探究设计理念,使学生学习围绕正确的目的选择仪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幻灯片、学案进行试验在学生自己设计试验的基础上(无论是否合理)进行试验。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在观察成像时,改变物体位置,进行多次试验。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试验。进行合作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多次试验。设置综合开放的试验,学生通过感知试验现象,通过尝试进行并观察试验,寻求证据。幻灯片、学案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引导学生归纳自己探究方案及进行情况。通过巡回指导,搜集不同组的不同实验方案。通过提问形式,使用实物投影设备展示学生探究方案,让学生表述自己的不同的看法。通过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试验优缺点,教师指导或解释现象(例如: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后玻璃板会出现两个像?等)学生归纳自己的探究方案及进行情况,讨论交流,口头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试验数据。(可能出现的方案及问题:用平面镜、蜡烛或“A”字完成试验。优点:观察到像颜色形状清晰;不足:难于测量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距关系。用较厚玻璃板、蜡烛完成实验。优点:易于测量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距关系。不足:厚玻璃板所成的像,有前后两个,使像看起来模糊。用较薄玻璃板、蜡烛完成实验。优点:易于测量比较物像大小,物距像距关系,克服厚玻璃板所成的像,有前后两个;不足:像的颜色模糊。用较薄玻璃板、“A”字完成实验。优点:避免用蜡烛完成试验,给学生造成只有发光的物体才能在玻璃板后成像的误区;不足:由于实验室条件和物体反射光线较弱,用“A”字完成试验效果不明显,甚至看不到像用该改进后的平面镜、蜡烛或“A”完成试验。改进了以上试验的种种不,实验效果明显。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感。提高学生质疑,分析,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案实物投影幻灯片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归纳结论搜集证据,归纳结论:证据一:玻璃板或平面镜后面的像与物体完全重合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板书)证据二:物距像距实验数据(实物投影)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板书)培养学生搜集证据,归纳总结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指导学生回忆测量物距、像距过程,分别平面镜、物体、像的位置做出标记,观察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进行操作,搜集并分析证据。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论证能力学案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能通过平面镜观察像,但在平面镜后却观察不到?补充实验: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放置于平面镜后观察,能否用光屏承接像。带领学生回忆小孔成像现象,引出实像、虚像概念及判断方法。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学生操作,搜集并分析证据结论四: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的形成。通过与小孔成像的比较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实相虚像的概念、区别。幻灯片动画总结、作业拓展提高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出示建筑设计应用平面镜的图片《国家大剧院》、《泰姬陵》小制作《一物多像》作业:科学小论文《生活中的平面镜》解密魔术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说明刘谦魔术注意事项完成实验报告(学案)培养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案、幻灯片、视频。
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是学生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A
B
.S
O1
N1
B1
O2
N2
B2
.S’
A
B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