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1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1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17 21: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光的折射
【教材地位】
《光的折射》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在教学中我作了调整,我把本节课改为探究实验课,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去真正的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性便成了这堂课的出发点。我认为这样做有以下四点好处:1、
经历科学规律得出的一般过程,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的性,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观察在物理实验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又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活动中,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
2.
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重点】
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教学难点】
光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教具准备】
教师自制光的折射演示仪、玻璃砖(15块)、激光笔(15支)、量角器(15个)、实验记录报告单。
【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二、学法?
????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引入】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①汤姆大叔游泳的漫画设置思考问题;②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了;③水中错位的笔;④人腿变短;⑤海市蜃楼(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以思考)
【进行新课】
光的折射现象
教师通过“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线传播?”这一问题展开新课。
学生:同种均匀介质中。
教师:光在不同种介质中怎样传播的?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演示实验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径发生了偏折,不在沿直线传播。
演示实验2: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光的传播路径也发生了偏折,不在沿直线传播。
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根据实验现象带领学生分析从而得出光的折射这一基本现象。
板书: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教师:光的折射是否也存在一些规律?
为本节课光的折射规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光的反射的第一条是“三线共面”进行类比,在光的折射中是否也存在这一规律。
演示实验3: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制门板实验器材并向学生进行讲解(该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观光的折射现象)。教师在课前将本实验提前录制好,并将实验现象在多媒体上进行循环播放,方便学生观察。
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加以归纳总结。
学生:当左侧平面向后或向前翻折都不能使三线处于同一平面内,只有当左右两个面恰好处于同一平面内时,三线才共面。
板书:光的折射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根据光的反射的第二条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在光的折射当中是否也存在两线分居这一规律。
演示实验4:第三个实验是在第二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通过图片展示出当光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
板书:光的折射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的第三条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在光的折射中,折射角是否也等于入射角。
学生:不等于(刚才几个实验现象的基础)
教师: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教师: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引发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定量的方法来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1:通过量角器进行直接测量。
学生2:
很明显水中的折射角不便于直接测量。
教师:可以用其他介质代替水。
学生3:用玻璃砖代替水。
学生4:用激光笔从空气斜射入一束光进入玻璃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光在整个过程中的传播路径。
教师:如何将光的传播路径记录下来?
学生5:可以通过定点连线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记录下来。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同时对实验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加以强调。
演示实验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实验时间10分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各小组进行交流,并发现实验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记录。
实验结束后,让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准确说出,此时光是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然后在记录测量的角度。
通过学生记录的三组数据不仅可以得到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可以发现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板书:光的折射,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③入射角增大(减小),折射角随之增大(减小)。
教师将光的折射规律进行全面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师:光的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
在学生实验中,学生已经记录了一条完整的光的传播路径,那么只需让这个激光沿着这个轨迹的相反的方向入射。
演示实验6:两条光的传播路径几乎完全重合。
板书:光的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教师: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我们看水中的物体感觉变浅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自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