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板贴
一、复习引入,感受“策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2、学生思考提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策略的重要性。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
4、揭示课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1、学会列表。
谈话:(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答)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
引导: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信息整理起来呢?你觉得怎样整理才好呢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整理数据)
集体交流:如果学生有用列表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引用;如果没有,教师首先对学生的整理方法都适当地进行评价,再引出列表的方法。(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教师出示表格:
?
?
?
?
?
?
?
?
?
交流整理方法:提醒学生在整理信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的条理性。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小华的信息,数量和单价在应该填在相对应的表格中。最后求的是小华买5本要用多少元?不知道就用“?元”表示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
?
?
?
?
指名学生看着表格将整个题目复述一遍。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2.根据列表,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1)尝试从已知条件想起,列式解答。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所以这道题目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求1本的价钱,再求小华5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3
=
6(元)
6?×?5
=
30(元)
3.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
指答(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三、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
1、尝试用列表解决问题。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集体交流。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2、比较分析。
(1)比较思考过程。
第一题、第二题最后要求什么?分别要先求什么?
(2)比较计算方法。
思考两道题目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步都用除法,是相同的地方;
第一题的第二步为什么用乘法,而第二题的第二步为什么用除法?
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谈体会。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觉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来解决问题怎么样?(思路清晰,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本?→?18??元
?????5??本?→?(
)元
?????(
)本??→?42??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四、进一步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第1、2题都是用图画形式出现的题目,图下列出了表格。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搜集各种信息,并将各种信息整理后填入表内,再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解答各有关问题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1)重点引导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2)这是一道归一应用题,从问题入手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思考:要求25幢楼房共住多少户就要先求一幢楼房住了多少户。
3、“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从条件和问题出发要怎样想。
4、小游戏:我来露一手。
引导学生自己编一道类似的应用题,并让其他学生解答(可以分小组讨论)。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小结: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讲究策略,用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会使我们解决问题时事半功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引入课题。
师:一天,吉吉国王邀请熊大、熊二参加比赛:“这里有五个苹果,你们两人比赛,看谁吃得多。比赛规则:每人一次最多拿两个,吃完了才许再拿。”如果你是熊大,想一想,怎样才能赢得比赛。
指名交流:熊大先拿一个苹果,吃完再拿两个苹果,这样就能赢了。
揭题:看来要赢得比赛就得采取一定的策略。其实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里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活动二:教学例1。
理解题意
出示例题。
师:读一读,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
问题是——?
问:“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多指名回答。
预设生1回答: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师:这个条件看上去很简单,你们却能从中说出这么多连续的隐藏条件。厉害!
追问:谁能把这些隐藏的条件有序地说一说?
指名说,结合多媒体出示: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
追问:还能往下说吗?(出示:第六天比第五天……)还能再往下说吗?太多了,那这么多条件都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一起说(多媒体变换,所有内容整合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过渡:同学们真会思考。怎样用等式表示出条件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看似简单的一个条件,给大家一挖掘,竟然找到了这么多隐含条件。说明解决问题时,条件怎么样? (完善板书:条件)
分析数量关系
现在再来看看我们的问题: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第五天呢?你打算怎么解答?先思考,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列式计算
提出要求:你可以选择列式或列表求出小猴第三天和第五天摘桃的个数。动手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交流解答:你是先列式算出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算什么?求第四天摘的,用到了哪两个条件?
选择列表的你先填表格的第几栏?然后呢?再然后呢?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填写?
回顾反思
引导反思:回顾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像这样,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善板书:从条件出发)
活动三:练习应用。
师:你能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了吗?下面一起来练一练,看看解决问题谁最棒!
“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要求:从题中你获得哪些已知条件?
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根据题中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这几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皮球动态运动,比一比皮球每次弹起的高度跟它下落的高度。
出示题目,师口述:如果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你能知道第3次弹起的高度吗?第4次呢?
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从哪个条件出发思考?
多指名回答。
问:从这个条件出发,皮球第一次弹起多少米?
为什么?
算式怎样写?
你会求出皮球第3次和第4次弹起的高度吗?自己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交流汇报。追问:求第3次弹起用到了哪些条件?第四次呢?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要求:轻读。
谁到前面来画一画第二个正方形里的圆圈?为什么这么画?(强调条件: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圆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
估一估,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
对不对呢?动手画一画。
问: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你估计对了吗?解决这个问题从哪个条件出发思考的?
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解决问题还可还以借助什么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指出:有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画图就会变得形象,会更容易理解。
活动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吗?
测试: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思考
预设1: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
问:你们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他是倒过来想的,明白吗?谁能继续往下说?(结合回答,出示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前一天摘的+5=后一天摘的”),一起读一读。
预设2:没有学生回答。
引导: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桃?怎样求? (学生回答30+5。)
追问:30是第几天摘的?5指什么?也就是说:
第一天摘的+5=第二天摘的,(课件出示)
问:明白吗?
求第三天摘的桃,怎么办?(结合回答,出示
第二天摘的+5=第三天摘的)
师:谁能继续往下说?
这么多条件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所有条件隐去,变换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一起读一读。
预设3:先算5×2=10(个),再算30+10=40(个)。求出小猴第三天摘桃的个数。
适当追问:5×2=10(个)表示什么?30呢?
第三天比第一天一共多10个,对吗?怎么想的? 知道了这个多的10,再加上第一天的,就算出第三天摘桃的个数。
第五天:5×4=20(个)20+30=50(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教材第71~73页的例1,“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作业纸、板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授
1.猜年龄游戏
2.揭示课题
师:对,只要根据给出的条件就能求出所求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
1.引入情境(出示图片)
师:瞧,这是小猴兵兵,它特别喜欢吃桃。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隐去题目,
师:现在题目不见了,谁能说说这道题目已知了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呢?
2.理解题意
(1)理解第一个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
师:“30个”就表示小猴第一天到桃园摘桃子的数量是30个,很简单的一个数量。
(2)理解第二个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师:这个“5”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解释。谁还能解释这个“5”的含义?
师:就是第几天比第几天多摘5个?
3.说解题思路
师: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你打算先根据(
),求出(
),再求……
和同桌说一说。指名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先根据(
)和(
),求出(
)?
师:我们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可以求出第几天摘的个数?你们会求第三天和第五天摘桃的个数吗?
学生完成作业纸上的方法一和方法二,有其他方法的可以写在方法二的旁边。
4.交流不同解法。
(1)填表
师:谁是用填表解答的?你把思考过程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求出第二天摘了35个的?
学生说解题思路,教师指着板书演示。
然后呢?根据什么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
(2)列式计算
师:有没有是用列式计算解决的?
指名说一说,教师出示算式。
师:这个同学求出来的答案是不是“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3)交流其他方法(没有省略)
师:有没有同学想出第三种方法的?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回答。
7.过程回顾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填表的,有列式计算的,在不同的方法背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补充完整课题:的策略)
师:策略这个词听说过吗?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第1小题第一幅图
师:他们来到了水果区。(出示图片)理解图片的意思。
想:根据(
)和(
),可以求出(
)。
口算答案。
第二幅图:从这幅图中又可以找到什么条件,求出什么问题?
口算答案。
回顾小结:先根据(
)和(
),求出(
)。
再根据(
)和(
),求出(
)。
(2)第2小题
师:三年级要开始写钢笔字了,兵兵和妈妈一起去文具用品区买钢笔。
想:先根据(
)和(
),求出(
)。
再根据(
)和(
),求出(
)。
小结:用“从条件出发”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是一个阶梯,根据条件一步一步地推算出答案。
2.第2题
出示题目,理解条件:皮球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
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怎么想的?
开始下落时
第一次弹起
第二次弹起
第三次弹起
16米
师:第四次弹起是多少米?第五次呢?
四、综合应用
1.第5题(条件依次出现)
口答第2个,第3个。
师:思考最后一个问题。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
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你能估计第8个(最后一个)正方形里可能要画多少个吗?
再和你们估计的比一比,你有什么体会?
2.出示故事
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从条件出发,只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还有很多的策略,希望同学们以后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好不好?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