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情节的实际问题,体现两步式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乘、除混合两步式题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3.情感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合作,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情节的实际问题,体现两步式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乘、除混合两步式题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计算4×8-3时,先算(
)法,再算(
)法。(生答)
大家对之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特别扎实,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混合运算”的学习。师板书题目:混合运算。
二、新课讲授:
创设情景,引出新课。(出示课件)
同学们,都去过游乐场吗?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蘑菇将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游乐场玩,让我们去看看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出示第一幅图,学生看图说意。谁能把刚才的数学信息编成一个小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同桌交流,汇报)(生答)
每个小队有8人,有3个小队,一共有多少人?
每个小队有8人,有3个小队,每节车厢坐4人,这些小朋友需要几节车厢?
师:求需要几节车厢,先要算什么?(生答)
8×3=24(人)或3×8=24(人)。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24÷4=6(节)
2.提问: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和写成一个算式吗?(小组讨论,汇报,展示,评价)
8×3÷4或3×8÷4在这个算式里
都有什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答)
乘除混合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计算时先算出前两个数的结果,再除以(乘)第三个数,得出最后的结果。
三、试一试:18÷6
×9
1.既然同学对本节课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生答)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关,先想一想,你能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吗?我们该怎么计算?
独立完成,汇报。
第二关,也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到大屏幕展示书写过程。
你们真是太棒了。
2.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运算顺序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只有乘法和除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引导学生总结出乘除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计算题并开火车汇报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
混合运算
8×3=24(人)或3×8=24(人)
8×3÷4=6(节)或3×8÷4=6(节)
24÷4=6(节)
乘除混合运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呀?”“想!”
出示大屏幕——一休图片。
“一休小师傅今天给同学们带来几道难题,同学们敢不敢去挑战?”“敢!”
“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休小师傅给我们都带来了哪些难题呢?”
二、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5=
32-10-2=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太棒了,一休小师傅出的第一组难题同学们都做对了,这几道混合算式题比较简单,同学们直接口算就能算出来,接下来,一休小师傅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复杂一点的混合算式,同学们敢不敢继续挑战?”“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休给咱们带来的下一组难题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提问:1、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已知条件?
2、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3、该如何列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
29+38=67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
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
(1)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在计算53-24+38这道题的时候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生:“口算。”“列竖式。”
学生演示列竖式过程
师:“为了更清楚的看出运算顺序和每次的计算结果,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四)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说一说: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脱式计算
23+6-11
2×8÷4
72÷8÷3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
1.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指名让学生上前改正。
五、
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