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范蠡
学习目标
1、通过《史记》中的文字,了解范蠡的大致经历。
2、了解史记写作的一些方法(选材用意)。
3、能合理评价历史人物,并从古人身上学到其精神。
一、速读全文
要求:
找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和语句,做好询问同学或老师
的准备。
二、默读全文
要求:
默读时考虑本文大致写了关于范蠡的那些事情。默读完毕,同位可商议。
整体把握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使得越国复兴。而范蠡却放弃高官厚禄,乘舟远行,一去不返。
范蠡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请他做宰相。范蠡却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
范蠡留在陶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巨万。弃财救子,最终由于长子的原因,没有救援成功。
三聚三散
整体感知
请具体说说范蠡的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表现在做官、理家两个方面。
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颂。像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
分析范蠡形象
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使国富民强。?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使家产万贯。?
为什么详写了后面营救二儿子的故事?
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一切选材都是围绕写作的中心
三、补充拓展
范蠡到底为越国做了哪些事情?
劝阻兴兵
?
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卧薪尝胆
越王谓范蠡曰:“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奈何?”蠡对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曰:“诺。”乃令大夫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自知知人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伺机而动
居三年,勾践召范蠡曰:“吴已杀子胥,导谀者众,可乎?”对曰:“未可”。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
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唯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果断决绝
功成身退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四、评论
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们对他的评论连篇累牍,但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地位有别,思想各异,因而对他的评价千差万别。
不少人歌颂他的辉煌功业,大智大勇,赞扬他功成身退、激流勇退的卓异眼光和超群
智谋;更有人倾慕他事君时的忠贞执着,退隐时的淡定从容,携西施游三江五湖时的潇洒风流。
但也有人批判他作为人臣不能忠君到底,作为同僚陷文种于绝境,不能作为臣子的楷模。还有人深文周纳,判定他
带西施出走是为了避免“红颜迷主祸国”。而少数持“道隐”观点者则认为他作为一个“半路隐者”还不能彻底忘情于世俗的富贵利禄,所以不值得效
法。
你是怎么评价范蠡的呢?
我们要学习范蠡的什么精神呢?
有自己观点,并能说出理由。
范蠡的一生,既有轰轰烈烈、大智大勇、耸动列国视听的辉煌功业,又有“功成身退”、避祸全生、我行我素、潇洒自如的人生追求。在春秋末年那个风雷激荡,变幻莫测,个人命运如飘蓬的岁月里,他始终稳稳地把持自己生命的航船,溯急流,越险滩,进退有据,快慢有度,大开大阖,纵横驰骋,该出手时坚定果决;该退场时机智从容。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从不看别人的眼色。自行设计,自主行动,无怨无悔地度过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一生。在春秋战国数以千百计的英雄豪杰中,无一人能出范蠡之右。
翻译下列语段
1、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于是离开了越王,从齐国给大夫种发来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长颈鸟嘴,只可以与之共患难,不可以与之共享乐,你为何不离去?”种看过信后,声称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伤种将要作乱,越王就赏赐给种一把剑说:“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采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那四条还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吧!”种于是自杀身亡
2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着。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史记·留候世家》
2.留侯跟随皇上进攻代国,在马邑城下出妙计,以及劝皇上立萧何为相国,他跟皇上平常随便谈论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于不是关于国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记载。留侯宣称道:“我家世代为韩相,到韩国灭亡,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此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为帝王统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一个平民是至高无上的,我张良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丢却人世间的事情,打算随赤松子去遨游。”张良于是学辟谷学术,行道引轻身之道。
学习目标
1、通过《史记》中的文字,了解范蠡的大致经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猜猜他是谁?
传闻他是秤的发明者。
他居官则致卿相,居家则致千金,民间尊之为财神。
他一生聚财无数,却没有对钱财的过分贪恋。
他深知君王为人,自知“兔死狗烹”之理,功成身退。
他对朋友仁至义尽,对家人慈爱旷达。
他兢兢业业辅助君王卧薪尝胆20余年,成功灭掉敌国。
传闻他与中国古代第一美女西施泛舟西湖,浮海而去。
范蠡
范蠡生平
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人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从公元前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
阅读文本,完成填空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
使---受苦
)身戮(
合
)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
终究
)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
连词不译
)临齐、晋,号令中国(指中原地区),以尊(尊崇)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被称)上将军。还反(
通“返”)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
写
)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
表彰
)会稽山以为(
把---作为
)范蠡奉邑。
???
?范蠡浮海出齐(出现在)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
达到
)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
秘密地
)行以(
相当于“而
”
)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
通“邀”
)父子耕畜,废(
卖出
)居(
囤积
),候时转物(等待时机买卖物品),逐什一之利。居无何(过了没多久),则致赀(家产)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
朱公居(居住)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二儿子),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职分,应尽的本分。等于说常理)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通”镒”),置褐器(粗布袋子)中,载以一牛车。且(
将要)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
坚决
)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wei
送给
)故(
从前
)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
携带)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
靠近
)郭,披藜藋(diao)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
打开)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
等到)弟出,勿问所以(
原因
)然。”长男既去,不过(拜访、探望
)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
?庄生虽居穷阎(穷乡陋巷),然以(
由于)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
可有可无,没有作用
)也。
庄生间时(抽空,乘便
)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
向来,平时
)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
只有
)以(
用
)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
停下,不用说)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派)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
将要
)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
本来
)当出也,重千金虚(
白白
)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
本来
)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所以)辞(告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
意动用法
感到羞耻
)为儿子(指小儿辈的人
)所卖(出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却
)以(因为)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
下令)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竟然)持其弟丧(尸体)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
为---哀伤
)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本来)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
只是)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把---看得很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形-名指坚实的车子,上等车
)驱良(
良马
)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
吝啬)。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
本来
)为(因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
最终)以(
相当于而,连词不译
)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本来)以(
)望其丧之来也。”
故范蠡三徙(搬了三次家),成名于天下,非苟(
随便)去(离开)而已,所止(
停留之地
)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作业完成翻译句子
翻译下列句子
1.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2.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3.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4.?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5.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6.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7.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8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
6.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7.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8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