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千古奇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
苏 轼
*
学习目标
1、感受语言,体味词中的典型、生动的意象。
2、赏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3、体会词人对亡妻强烈的思念之情,背诵整首词。
背景
“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近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
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情感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 )。自/难忘(wáng)。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gāng)
*
整体感知
1、题为“记梦”,词的内容也当写梦,那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 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 孤 坟
(明) 月
(短) 松冈
阴冷凄凉
深挚思念
孤寂哀伤
*
重点探究
★ 1、梦前词人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的?如何理解“不思量,自难忘”?
★ 2、思考“尘满面,鬓如霜”的原因。
3、赏析“明月夜,短松冈”
二读诗歌,文本分析
*
文本分析
1、梦前词人从哪两个方面写自己对亡妻的思念的?
时间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时至苏轼写这首词时,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二人相互思念遥遥相望,却又杳无音讯,“两茫茫”说的不只是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这十年来,苏轼历尽奔波。先是与王安石不和,受尽排挤。后又在密州任职时遭遇灾荒,忙于处理政务。某中程度上,苏轼无暇思念,但更多的是,苏轼不能承受思念之苦,不敢去触及思念的弦。故而不思量,却仍然难忘。越不去想,就越不容易忘。从“自难忘”中也看到苏轼对王弗的思念历久弥深。
距离远(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王弗死后埋葬在故乡四川,而此时的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两地遥遥,相差千里。亡妻孤苦一人,既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之情无由向亲人诉说,故说“无处话凄凉”。夫妻不能共话,不仅在于距离遥远,更在于生死的界线无法超越。
*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其时不过40岁,但历尽沧桑,面容憔悴。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原因:情感的风尘(思念亡妻的苦楚:“为伊消得人憔悴”)
岁月的风尘(仕途坎坷的艰辛:“艰难苦恨烦霜鬓”)
*
3、词人日夜盼望和妻子见面以话凄凉,为何梦中相见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梦到了却无言,只有默默流泪,是因为不相识吗
写到梦境中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十年时间,积攒了多少的思念想要倾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然而思绪如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于是,竟无语凝噎。满腹的相思都化作了热泪千行。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是夫妻重逢百感交集的情感真实写照。
*
4、梦中的词人和妻子执手相看泪眼让人心酸,梦醒后词人思绪又到了哪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的环境氛围,词人从梦中醒来,思绪又回到了千里孤坟处,想象在千里之外的荒郊月夜,那长着小松树的上冈上,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为思念丈夫而悲伤。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该是何等伤心断肠啊!
*
这首词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三读诗歌,探究方法
*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实
虚
虚
*
拓展练习
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据说半死梧桐的根制琴,声音最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晞:(xī)干。
原上草二句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这两首词都抒发了对亡妻的思念,但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
《江城子》,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显示出爱情的纯真美丽,使其抒情既亲切又富有情趣 。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鹧鸪天》,词中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触景生情,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的思妻哀情,由物及人,缘物生情,表现作者对亡妻赵氏的深挚追怀。作者选取往日生活最普通的补衣场景来表达与亡妻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
*
《江城子》:白描手法,语言自然,不加雕琢,平凡朴实感情真挚。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鹧鸪天》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或比喻) 作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年老失伴的忧愁与伤感 。词中以梧桐的半生半死,鸳鸯的失伴孤飞为喻,既失偶之痛楚,也发人生之感慨。“原上草,露初晞”化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意,以露水易干为喻,慨叹人生之短促,功名之有如云烟,笔调委婉地将自己不得志的蹉跎人生寓于其中,感情内隐而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