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选读)唐宋诗第四课
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初步熟悉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背诵。?
技能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3)探究“月”这个意象的意蕴。??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怀念(亲人、朋友、情人)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习难点】?
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讲授】作者介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请学生根据学案要求汇报。
教师明确:张九龄盛唐前期著名诗人。七岁能文,二十四岁参加进士科考试,高中状元,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后官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的诗歌成就颇高,《望月怀远》《感遇》千古传颂。其诗前期雅淡清丽,后转为朴素遒劲,后人把他与初唐的陈子昂和盛唐的李白联系起来,是开一代诗风的人物。
本首诗是他贬远离都城长安时的作品。
过渡:《望月怀远》究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大声自由阅读诗歌。
【活动】研读诗歌
1、诵读诗歌:指名读。
齐读,边读边思考: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追问后,点拨:关注诗眼、关注题目。
概括情感:本首诗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抒发了作者因羁旅在外而产生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师过渡语:作者羁旅在外,看到朗朗的满月升起,自然而然地怀念起远方的亲人。他或许想到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的母亲正一针一线为自己缝补着衣服;或许想到在中秋月圆之夜,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或许想到在皎洁的月光下,与知心朋友举杯共饮;或许想到曾经在美好的月光下,与恋人的浪漫约会。
2、下面情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学生发言两联两联进行,
点拨:你的描述要围绕“月亮”这一意象,发挥你的想象力,再现当时的意境,把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
前两联后,教师总结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注“共”字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蔚蓝的海面上冉冉升起,照着我照着你,也照着所有远在天涯的离人。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强调“怨”
身居异地的情人,对月相思,通宵难眠,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
再点拨:诗歌是凝练的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写诗是经过反复锤炼的,我们鉴赏诗歌的过程也应该是含英咀华的过程。抓住重点字词,咬文嚼字,把诗歌的精妙之处描绘出来。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重点“怜、满、滋”
美好的月光洒满房间,惹人怜爱,不能入眠的我熄灭蜡烛,披衣出户,明明是想排遣怀人之情,不想思念在明月的撩拨下滋长得更加绵长,一直到露水浸湿衣服,寒意袭人时才发觉。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赠”
此刻,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我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方的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到卧榻上睡觉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过渡:通过我们的描绘,我们体会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绵绵思念之情,那么这种情感是怎样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呢?下面我们进一步鉴赏品味,再看诗歌题目,题目当中是不是本身就蕴含着写作手法呢?望月怀远。“望月”是景,“怀远”是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
3、再次齐读,思考: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请扣住关键字词,结合诗句具体谈谈。
讨论交流,发言。
明确: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由“望月”而起“怀远”之情,?“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同生共命的缠绵,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意境雄浑阔大。伴随着皎皎明月的升起,思念之情也油然而生。寓情于景,浑然天成,不愧千古绝唱。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承接首联,抒写“怀远”之情。
没有写望月,但是一个“怨”字,却让我们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情人”对月相思的画面:由怀远而苦思,有苦思而难免,由难免而怨长夜。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续写“望月”?,连用四个动词,为我们勾勒了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画面。突出了怀远的幽思,把相思之情描摹得绵长起伏,欲罢不能,情景相生。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由“望月”而生遐思,?进一步抒写“怀远”之情。现实是无奈的,作者把美好的愿望,寄托给明月,到梦里去追寻。诗歌在失望与希望的交集中显得深情绵邈。
小结:全诗以月亮为载体,寄托相思之情。借月景抒离情,或明写或暗写,景不离情,情不离景,情景交融,把对亲人的思念写得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三诵诗歌
过渡:“月”作为《望月怀远》中的重要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导入】拓展探究
1、探究《望月怀远》中
“月”的象征意义
明确:美好的化身
?????
羁旅的乡思
请同学说出名句
衔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2、背诵《旅夜书怀》《石头城》《水调歌头》讨论“月”的其他象征意象。
《旅夜书怀》: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再加上她阴晴圆缺的变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诗人们喜欢在月光笼罩下倾诉自己的情怀情怀,把对命运的无奈都融入月的世界里。月是文人的孤寂
《石头城》: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月是历史的见证。
《水调歌头》: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月是人生的思考。
3、学生交流:关于“月”意象的象征意义,你还有哪些新的见解?
【活动】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诗人们把悲欢离合,都融入到朗朗的明月之中,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灵魂的飞升,以至于今天的我们读来仍余韵袅袅,荡气回肠……
学习收获:
1、中华民族是含蓄的民族,诗人写诗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给自然风物,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所以我们要学会解读意象
2、长期的文化积淀,一些景物都赋予了固定的含义,比如月、杨柳、笛子、落花、流水、大雁、长亭等等。诗歌史多个意象的组合,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意象,丰富底蕴。
3、发挥想象力,品味意境,领悟情感。
【作业】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练习,完成2009年辽宁高考诗歌鉴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