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单元 第 2 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的内容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2单元 第 2 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的内容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8 18: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舌战图
变法即将付诸实施之际,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他们认为“知(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双方展开论战,商鞅批驳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又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一)目的: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怎样实现“富国强兵”呢?
材料一: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食货志》
材料二: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鞅)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总结: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富国措施?
二、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以农富国
经济上: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增强经济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稳定财政收入
3、统一度量衡
“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商鞅为实现强兵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军事上——强兵之举:
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途径;
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军事上——强兵之举: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材料二:(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材料三:商鞅认为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为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在政治、思想文化和法律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2、军事上——强兵之举: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政治上——加强集权之举: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2、军事上——强兵之举: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保证兵源,便利征税,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3、政治上——加强集权之举:
加重剥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为秦暴政埋下了祸根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2、军事上——强兵之举: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3、政治上:


地方官吏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2、军事上——强兵之举: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
(3)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3、政治上——加强集权之举: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2、军事上——强兵之举:
(1)“燔诗书而明法令”
3、政治上——加强集权之举:
4、文化、习俗上——加强集权之举: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2、军事上——强兵之举:
(1)“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统治,但摧残了文化;
3、政治上——加强集权之举:
4、文化、习俗上——加强集权之举: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二)措施:
1、经济上——富国之举:
2、军事上——强兵之举:
(1)“燔诗书而明法令”
3、政治上——加强集权之举:
4、文化、习俗上——加强集权之举:
(2)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造就个体小农家庭,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思想
为田开阡陌封疆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促进农业生产,稳定财政收入,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消除割据势力
奖励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军队战斗力,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途径;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户籍制度,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加强了中央集权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俗
加强了思想统治,但摧残了文化;
造就个体小农家庭,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
保证兵源,便利征税,强化对地方的统治;加重剥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为秦暴政埋下了祸根
措施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政治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文化
习俗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探究:结合商鞅变法内容思考:其变法有何特点?
措施最全面
措施最彻底
历时最久
推行力度最大
成效最明显
农战
法治
变法结局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君为什么会死?
原因:
①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
与反扑(根本原因)
②秦孝公的去世(直接原因)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改革措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变法结局:
三、商鞅变法的影响
成功
(二)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2、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1、改革反映地主阶级的愿望,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3、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
4、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措施
作用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文化、习俗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商鞅变法的内容
探究:依据商鞅变法的措施探讨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产生的重大作用。
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归纳概括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6)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发展;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元小结




背景
内容
影响
目的
措施
特点
变法结局
成功的原因
评价:性质、积极、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