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到实验室去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
2.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实验用品
1.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pH计;
2.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
3.镁条、石灰水、2%氯化铜溶液、生锈铁钉、2%碳酸钠溶液;
4.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玻璃片、白瓷板、玻璃棒、镊子。
实验过程
1.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1)在洁净的点滴板上分别滴加5?6滴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
(2)在干燥、洁净的玻璃板或白瓷板上放5片pH试纸,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上述5种溶液,点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
(3)向上述5种溶液中分别滴加1?2滴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情况。
(4)将石蕊试液换成酚酞试液,重复上述操作。
(5)实验现象:
稀盐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氯化钠溶液
pH
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红色
红色
蓝色
蓝色
紫色
无色
无色
红色
红色
无色
3
4
13
10
7
(6)实验结论:
紫色石蕊遇酸变红,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紫色石蕊遇碱变蓝,无色酚酞遇碱变红
酸性pH﹤7
中性pH=7
碱性pH﹥7
2.酸碱中和反应
(1)在一只烧杯中加入约20mL的稀盐酸,用pH计测定其pH值;然后边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测定溶液的pH,分析溶液酸碱性变化情况。
(2)实验现象与结论: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前的pH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结束后的pH
溶液酸碱性变化情况
溶液的酸性减弱,逐渐变为中性,最后变为碱性
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4
≥7
3.酸、碱的其他化学性质
(1)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镁条、石灰石、生锈铁钉、碳酸钠溶液,然后向试管中分别滴加1?2
mL稀盐酸,观察现象。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并观察现象。
Mg
CaCO3
Fe2O3
Na2CO3
(2)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
mL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生锈铁钉,然后向试管中分别滴加1?2
mL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钙溶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并观察现象。
CuCl2
Na2CO3
Fe2O3
(3)实验现象与结论:
镁条
石灰石
生锈铁钉
碳酸钠溶液
稀盐酸
稀硫酸
表一:
有气泡
有气泡
有气泡
有气泡
有气泡
有气泡
溶液变为黄色
溶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
Mg
+
2HCl
=
MgCl2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
活泼金属+
酸
=
盐
+
氢气
CaCO3+2HCl=CaCl2+H2O+CO2
↑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氯化铜溶液
碳酸钠溶液
生锈铁钉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表二:
有蓝色沉淀
有蓝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2NaOH+CuCl2=2NaCl
+
Cu(OH)2↓
Ca(OH)2+Na2CO3=CaCO3
+
2NaOH
Ca(OH)2+CuCl2=
CaCl2
+
Cu(OH)2
↓
碱
+
盐
=
新盐
+
新碱
反思交流
实验中你使用的是试管还是点滴板?你认为使用哪种仪器更方便?在酸碱中和反应的试验中,为什么优先选用pH计而不是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
你的探究过程顺利吗?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要与同伴分享?有哪些教训值得大家引以为戒?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何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