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 课件(共1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井陉之战 课件(共1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7 19: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学习目标




通过古文了解历史人物
了解古代谋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合理规划自我人生。
通过阅读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英语一样,需要大量的阅读来增强语感,语感好了,理解能力也会增强。
积累文言词汇
词汇量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掌握重点实词“益、绝”等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且、而、以、与、其”等虚词的用法。?
知人论世,以史为鉴
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
内容简介
井陉之战是公元前204年汉军与赵军之间的战役,韩信是在获得刘邦的允许后,为了进一步击垮项羽在国内的割据势力,在井陉口一带和赵军交战,最终以少胜多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其战绩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观,井陉之战则是他战例中的代表作。
韩信(约前231-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大军事家、淮阴侯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
天下平定后,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便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人物简介
胯下之辱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漂母饭信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精研文本
精研文本
精研文本
3.
井陉之战中军为何失败?
赵军主帅迂腐而傲慢,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作战方案,不能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最终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
精研文本
深谋远虑,
运筹帷幄,
灵活作战,
出奇制胜。
精研文本
5.井陉之战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1)井陉之战最宝贵的启示:兵法的运用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
(2)今天干事创业更需灵活创新,事业才有生机。
精研文本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精研文本
描写战争,是《史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历史上发生过的战争,司马迁不是不分大小、轻重一一记述,而是做了精心的选择和裁剪。?
写韩信破赵这样全过程的战斗,抓住了几个重点场面:广武君献策;韩信调兵,背水作战;拔赵旗立汉帜;韩信谈获胜之因。
几个重点场面就把战争的全过程显示得一清二楚。司马迁擅长抓住最关键、最重要、最出戏的地方着墨,把那些需要强调的地方写得特别突出、鲜明,而对于无关紧要的过场戏笔带过,或干脆略去不写。
精研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