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怀疑与学问》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填空。(4分)
(1)顾颉刚,字铭坚,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女娲,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之外,还有《中庸》《论语》《孟子》 三部。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国难(nán)
步骤(zhòu)
折扣(zhé)
B.大儒(y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辨伪去妄(wàng)
D.停滞(zhì)
墨守(m?)
融化(róng)
解析:A.难nàn。B.儒rú。D.墨mò。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D
)(2分)
A.辨论
流俗
停滞
怀疑
B.启迪
观察
根据
虚忘
C.轻信
锻练
来源
女娲
D.丰富
治学
盲从
程颐
解析:
A.
辨→辩。B.忘→妄。C.练→炼。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因循守旧,不肯前进)
B.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不问是非地附和他人)
C.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D.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没有学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B.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解析:
A.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B.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C.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D.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D.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解析:逗号应放引号外。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解析: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8.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神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厚的智慧、伟人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9.阅读文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2分)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寞。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
A.“荒凉”“寂寞”“美丽”都是形容词。
B.“一道屏障”“一样的气象”“一望无际”与“一道鸿沟”的短语结构相同。
C.画线句子的主语是“阅读与不阅读”。
D.“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这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解析:B项“一道屏障”“一样的气象”和“一道鸿沟”都是偏正结构,而“一望无际”是述补结构。
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解析:这个标题,表面上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11.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示例】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3)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有限的课余时间都被作业和游戏占据,能利用课余时间读书的越来越少。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开展了“主题读书日”的活动,让同学们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但是班上很多同学认为浪费时间,不愿参加,你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应当如何劝说他们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微写作】(6分)
写作提示:①观点明确;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100—150字。
【示例】各位同学,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多读书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课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对我们个人也是有利的;同时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多读书,也可以是一个放松的途径,劳逸结合,学习才能更高效。所以,让我们一起响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参与“主题读书日”的活动吧!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2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____________(2分)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3分)
A.怀疑定能辨伪去妄,定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B.戴震的学问产生于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笛卡儿的哲学产生于对事物的怀疑和明辨中。
C.短语“大学问家”与“大哲学家”不能交换位置,因为下文是按照这个顺序列举事例的。
D.第二段最后一句先说“学术”后说“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解析:怀疑是辨伪去妄的一个必须步骤,“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定能”说法绝对,理解有误。
(二)课外阅读(16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4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读者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来学习本文,搞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作者是怎么论证他的观点的。
2.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
分论点的作用: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3.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二、预习任务
1.重温议论文文体的知识,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
2.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用“因为……,所以……,可见……。其实怀疑不仅是……,也是……,因此……”这种句式把这六句话连缀成文,句子的顺序可以打乱。
3.完成“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三。
任务2答案:第1段:学者先要会疑。
第2段:学则须疑。
第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
第4段: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5段: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所以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可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其实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因此,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三、预习检测
1.写汉字和注音。
程颐(
)
pì(
)如
步骤(
)
懒duò(
)
shú(
)师
大儒(
)
停滞(
)
虚wàng(
)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⑵尽信书不如无书。
3.选出不是中心论点的一项(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4.怀疑精神包括哪三步?
5.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轻信了,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6.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具体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7.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8.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怀疑精神吗?结合课文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6):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4.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5.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二、细读感悟
(一)研读第一、二段:
阅读第1、2段,说说作者引用学者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二)研读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交流点拨】举例论证
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却需要靠它做学问。
4.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研读第四、五段:
1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3.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交流点拨】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4.
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交流点拨】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
5.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四)研读第六段: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交流点拨】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
2.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交流点拨】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第⑥⑦⑧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⑨句属道理(引用)论证。
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和笛卡儿的话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4.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交流点拨】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5.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交流点拨】(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句-(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三、探究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探究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加以积累。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2.读下文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也纳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3.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交流】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课后导练】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
2.下面是对文段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B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样”指哪样?
四个“常常”。
5.“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⑧句举例论证论点。第⑨句-⑾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文中划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8
《怀疑与学问》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填空。(4分)
(1)顾颉刚,字铭坚,著名的______学家、民俗学家,_________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______、______,五帝指的是_______、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我们常说的“四书”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学》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 三部。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国难(nán)
步骤(zhòu)
折扣(zhé)
B.大儒(y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辨伪去妄(wàng)
D.停滞(zhì)
墨守(m?)
融化(róng)
3.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辨论
流俗
停滞
怀疑
B.启迪
观察
根据
虚忘
C.轻信
锻练
来源
女娲
D.丰富
治学
盲从
程颐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因循守旧,不肯前进)
B.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不问是非地附和他人)
C.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D.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没有学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B.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D.我们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8.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神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厚的智慧、伟人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9.阅读文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寞。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
A.“荒凉”“寂寞”“美丽”都是形容词。
B.“一道屏障”“一样的气象”“一望无际”与“一道鸿沟”的短语结构相同。
C.画线句子的主语是“阅读与不阅读”。
D.“唯有读书,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丽的精神殿堂。”这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11.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3)调查显示,很多初中生有限的课余时间都被作业和游戏占据,能利用课余时间读书的越来越少。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开展了“主题读书日”的活动,让同学们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但是班上很多同学认为浪费时间,不愿参加,你作为班级的一份子,应当如何劝说他们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微写作】(6分)
写作提示:①观点明确;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100—150字。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2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
——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____________(2分)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怀疑定能辨伪去妄,定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B.戴震的学问产生于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笛卡儿的哲学产生于对事物的怀疑和明辨中。
C.短语“大学问家”与“大哲学家”不能交换位置,因为下文是按照这个顺序列举事例的。
D.第二段最后一句先说“学术”后说“文化”,是从部分到整体,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二)课外阅读(16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4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顾
颉
刚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的方法。
2.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18
怀疑与学问
第一课时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代表作】《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程颐
譬如
步骤
懒惰
塾师
大儒
停滞
虚妄
墨守
腐草为萤
(yí)
(pì)
(zhòu)
(duò)
(shú)
(rú)
(zhì)
(wàng)
(mò)
(yíng)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流俗:
停滞:
大儒: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
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荒诞无稽。
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
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
旧时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
●点我朗读
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
。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_____论据。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
道理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论点
论据
论证
正确
鲜明
有针对性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请判断以下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论点
论题
论点
都不是
●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结构式是词语或词组。
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如何概括论点:1.看位置;2.看句式;3.看文意)
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
2.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3.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
18
怀疑与学问
第二课时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3.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阅读第1、2段,说说作者引用学者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①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作用:
②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
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研读第一、二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
研读第三段: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却需要靠它做学问。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4.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研读第四、五段:
1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4.
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3.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
5.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研读第六段: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
3.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第⑥⑦⑧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⑨句属道理(引用)论证。
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和笛卡儿的话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5.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4.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第①句提出论点。
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
第(11)-(13)句正反对比论证。
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什么?
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6段为了论证什么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实论据?作用如何?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什么?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了什么?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了什么?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1.读下文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也纳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2.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3.议论文知识回顾(PPT)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6):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4.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5.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四、本课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
顾颉刚
核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3.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这节课我们来分析文中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色。
二、细读感悟
(一)研读第一、二段:
阅读第1、2段,说说作者引用学者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①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二)研读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交流点拨】举例论证
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却需要靠它做学问。
4.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研读第四、五段:
1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
3.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交流点拨】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
4.
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交流点拨】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
5.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四)研读第六段: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交流点拨】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
2.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交流点拨】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④⑤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第⑥⑦⑧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⑨句属道理(引用)论证。
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
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和笛卡儿的话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
4.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交流点拨】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5.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交流点拨】(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句-(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三、探究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探究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五、本课小结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六、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2.读下文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也纳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3.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交流】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论证中的作用。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4.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培养怀疑精神和创造意识。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1.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来学习本文,搞清楚议论文的三要素,作者是怎么论证他的观点的。
2.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体会,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就实质而言它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再加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
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
分论点的作用:有了分论点,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更丰富,说理更充分,脉络更清晰。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
①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
②最好具有新颖性。
③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
选用的道理论据要注意:
①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②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
③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的。
3.常见的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二、预习任务
1.重温议论文文体的知识,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
2.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用“因为……,所以……,可见……。其实怀疑不仅是……,也是……,因此……”这种句式把这六句话连缀成文,句子的顺序可以打乱。
3.完成“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三。
三、预习检测
1.写汉字和注音。
程颐(
)
pì(
)如
步骤(
)
懒duò(
)
shú(
)师
大儒(
)
停滞(
)
虚wàng(
)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⑵尽信书不如无书。
选出不是中心论点的一项( )
A.学者先要会疑。
B.学则须疑。
C.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D.做学问时,我们应有怀疑精神。
4.怀疑精神包括哪三步?
5.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6.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7.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8.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怀疑精神吗?结合课文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理清结构。(文中标记)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
4.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5.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文中标记)
二、细读感悟
(一)研读第一、二段:
阅读第1、2段,说说作者引用学者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二)研读第三段:
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
明确:
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明确:
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
明确:
4.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三)研读第四、五段:
1
.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2.
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
明确:
3.
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
明确:
4.
引用名言有何好处?
明确:
5.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
(四)研读第六段: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明确:
2.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3.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明确:
4.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明确:
5.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明确:
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明确:
三、探究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圈画批注,下同)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四、探究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加以积累。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2.读下文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维也纳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3.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课后导练】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2.下面是对文段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样”指哪样?
5.“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7.文中划线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