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虞美人
人教版
高中选修
------------从《虞美人》走近李煜
真情无改是词心
------------从《虞美人》走近李煜
真情无改是词心
结合李煜的《虞美人》和其他词作,体会其“真情”,探讨其具体的表现。
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香艳精致,风格柔靡。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作者简介
虞美人
李煜
词牌
虞美人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因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
。此词牌本身就充满了美丽的忧伤。
1、“好声色,不恤政事”
2、“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薄命君王,绝代词人
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
向东流
整体感知: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思考:作者的愁情是如何表现的?
(提示:手法)
为何而愁
1、亡国之痛
2、现实之苦
3、物是人非之叹
4、故国之思
如何写愁:对比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东风
故国
雕栏玉砌
朱颜
前六句里,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永恒的
“春花秋月”
今非昔比的
“往事”
年年到来的“东风”
不堪回首的
“故国”
应犹在
“雕栏玉砌”
已改的
“朱颜”
不变
“外物”
巨变的
“人事”
物是人非之痛
对比
“往事知
多少”中
的“往事”
具
体指什么?
玉楼春
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豪华宴饮之乐
儿女情之缠绵
明月黯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郎恣意怜。
菩萨蛮
国破离家之痛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亡国之恨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无尽愁思之不可遏止之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
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亡国之恨。
以水喻愁
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
比喻、设问、夸张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李清照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3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
6遍问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的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
时雨。
贺铸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悲欢一例付歌吟,
乐既沉酣痛亦深。
莫道后先风格异,
真情无改是词心。
你的倜傥与儒雅是与皇帝格格不入的,当命运安排你为一代君王时,你有些手足无措的接管了这片风雨飘摇河山,是多么的事与愿违!
……
烟水迷离的秦淮河只能出现在梦里了,没有哪只红袖能拭去你流淌的清泪。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才敢吐出你那声重重的叹息。从此,懂词和不懂词的人,都明白了那一江春水里流淌着的是什么。
可你还是无奈地走了,在一个本该是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七夕之夜,在一个本该是丝弦弄音,听那首《霓裳羽衣曲》的七夕之夜,被迫放下了你放不下的书画。
有多少帝王的雕栏玉砌,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灰飞烟灭,而你在那笙鹤瑶天般的吟哦中用你的才情创造宋词里终级永恒。使多少后人在抑扬顿措的韵律中,品味出你那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凄楚心情!
后主忏悔录
(高考优秀作文)
甲申之春,二月既望,朕为大宋囚于汴京西楼.是夜月明星稀,举目眺望,甚为悲凉。朕叹其“雕拦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何其哀也。
朕身系南唐后主,可谓至尊。自幼生于幽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可谓极矣;通四言五律,百家诗文,可谓慧矣;奈何国破家亡,百姓流离,是朕忘记为君者之责所致也。
今作此书,已戒后人铭记自身责任,铭记朕之教训之道。
古之先贤,非独具慧心明耳,善铭身之义务而记己之责任最不可少。勾践卧薪尝胆,铭记夫差之辱,与民同作息,遂灭吴;汉高祖“修养生息”,汉遂兴;唐太宗铭记“民贵君轻”之理,故有大唐基业百年。古语云:既来之,则安之。是使为君者勿忘利民之责任,深铭记之,强国方才有望。
尚记当年,朕束发而行,荣观登基,而是时之南唐,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朕既位,理当图先帝遗照,铭记身之重任,重整我南唐旗帜,而朕未如是也:终日游于花前,玩于月下,乐以丝竹,食以山珍,携美人而惜春霄苦短,执玉扇而叹六宫无色。朕所为之荒唐,可见一斑,所谓兴国之责已付诸东流。
宋既立,太祖野心勃勃,大有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是时南唐,几为鱼肉,而朕未醒怙,溺于作辞赋诗之中,不谙国事。须臾,宋灭诸小国,一夜之间,百姓为所虏,朕终身陷囹圄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朕悲慨莫名。朕愧上至于先皇,怍下及我子民矣。
或曰:何至于此也?是朕贪图享乐,忘记君主责任,未深铭记所至也。悲哉!悲哉!朕若知此理,又何至于此也?今者“雕拦玉砌”皆不在矣,唯留阑珊之春意积于心头,其薄薄之罗衾怎耐五更之严寒。朕于梦中只贫欢于身不是客矣。
呜呼,故事已不可改,而来日犹不可推知。多谢后世为君者,当勿忘身之责任,深铭记之,以朕为鉴,莫若孤王。如此,则幸之至矣!
南唐后主李煜笔
甲申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