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七年级历史RJ版·上册
一、新课引入
西周铜器上的金文
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合铸而成的。
什么是青铜器?
二、新课讲授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
原始社会后期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青铜镜、青铜刀
(2)夏朝:
种类增多
(3)用途:
酒器
盛酒器
温酒器
盛酒或水
乐器
商兽面纹铙
商神人纹双鸟鼓
商兽面纹铃
农
具
商青铜锸
商青铜耒
商青铜凿
青铜铲
食器
西周大盂鼎
大碗
蒸锅
兵
器
商青铜钺
商短柄翘首铜刀
商青铜矛
商青铜
勾戟
礼器
西周毛公鼎
西周青铜簋
西周青铜方彝
特点一: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特点二:
工艺高超
(4)商周时期:灿烂时期
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制造过程
(5)方法:
泥范铸造法
1.33米
1.1米
司母戊鼎,也有学者称为“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这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
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ō)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80多个坩埚。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司母戊鼎
代表:
“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这体现了西周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2.甲骨文记事
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据统计,商代带字的甲骨约为15万片,单字有4400多个,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多个。
影响: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
)、(
)、(
)、(
)、(
)等多种造字方法。
(2)(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3)甲骨文中约40%都是(
)。
(4)甲骨文已经具备了(
)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假借
象形
象形字
汉字
人
牛
水
日
象形字
上
下
明
射
猜猜看
日
月
明
会意字
形声
“木”
部形
声字
形旁
声旁
案
木
安
杆
木
干
栏
木
兰
样
木
羊
……
……
……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三、课堂小结
青铜器
司母戊鼎和泥范铸造法
甲骨文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青铜器与甲骨文
1
2
3
4
1.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
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其中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这种类型的造字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A
D
四、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