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7 17:0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RJ版·上册
一、新课引入
1.老子?
二、新课讲授
生平简介:
思想贡献:
(1)思想观点:
(2)政治主张:
学说记录:
历史地位:
春秋后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学识渊博。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是道家的经典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晚年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工作。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2.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思想
(1)核心思想:“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思想: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而设,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创私学使平民也可以接受教育,从而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教育成就:
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学院
南京夫子庙
岳麓书院孔子像
颜回
子贡
子路
(1)整理古籍:晚年精心整理古代的文献资料,对传承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成就
(2)相关著作: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孔子的地位影响:
(1)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
(2)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名人,更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史称“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爱护自然资源。
实行“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荀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反对空谈主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孔子
老子
百家争鸣
影响
百家争鸣
1
2
3
4
1.
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践行了他的哪一思想(

A.“仁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2.
某电视台要聘请法制栏目主持人,如果时光穿梭会到战国时期,你认为哪一学派的代表最适合担当该栏目主持人(

A.墨家
B.法家
C.儒家
D.道家
A
B
四、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