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的影响;知道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历史;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材料,体会印度河对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材料,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体会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中的建筑是位于今印度的那烂陀寺遗址。这是公元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而在那烂陀创建的一所佛教大学。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是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知道佛教是如何产生的吗?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又产生了怎样的文明?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讲解: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以外,还有古代印度。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西部是印度河,东部是恒河。印度的名字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11页,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出现许多小国家→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3.教师讲解:古代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发展到鼎盛。阿育王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4.教师提问: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以为这是阿拉伯人创造,于是称其为“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有哪些?
学生回答: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教师讲解: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提出要求:结合图片和教材第12页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等级次序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权利和义务(地位)
第一等级
婆罗门
祭司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贵族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普通雅利安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是被征服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其他
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2.教师提问:根据教材,种姓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教师讲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等级制度,它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等级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3页,归纳佛教产生的时间和创始人。
学生回答: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师讲解:据说,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他受过良好教育,一度过着富贵舒适的生活。但他深感生老病死的人生痛苦,又不满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29岁时出家修行。后来,他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多日,形成了一套对于社会和人生的解释,也就是佛教教义。此后他到处弘扬佛法,历时40多年,感召了大批信徒,被尊为“佛陀”(觉悟者)和“释迦牟尼”。
3.教师提问:思考佛教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学生回答: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教师提问: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观看地图,找出佛教向外传播的主要路线。
学生回答:北传: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南传: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课堂总结
大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印度河流域出现早期文明。后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印度半岛除最南端外一度基本上实现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等级性。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佛教,后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古代印度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