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图。
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难点: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页内容、第3页“试一试”和第3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圆规、直尺
2.学具准备:圆规、直尺、硬纸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创设情境,尝试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套圈游戏,比谁能套中小旗,对于这样3种站立方式,你有什么想法?哪种方式更公平?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看来“圆”确实与正方形等图形有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探究圆的特征。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画法。
学生独立画一画,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并展示画法:
方法一:手指画圆法。
(2)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老师展示一个圆(如图),并指出:点O是圆心,线段OA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线段BC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1)提问:画一个圆,并任意画出它的几条半径和直径,测量它们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发现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且d=2r或
(2)提问:想一想,画一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独立画一画,集体交流汇报: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的位置由圆心确定。
3.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
(1)提问: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
集体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圆形车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因为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所以圆形车轮的运动是平稳的,在滚动过程中能保持车身平衡;同时圆易滚动,能提高行驶速度。因此车轮都是圆形的。
(2)追问:说一说,圆和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套圈游戏的公平性”“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能培养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