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师说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传
师
”和虚词”所以、于、以”的用法
重点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对于“传道受业解惑”的理解
难点
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你们在跟从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好的做法呢?在《师说》这篇文章中韩愈心中的好老师和好学生的形象是什么,在今天有没有过时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韩愈的《师说》。进行一下比照,看对今天的我们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学生讨论
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知人论世韩愈(768—824),字退之,中唐著名的散文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浮华奢靡、铺排辞藻的文风,提倡向先秦两汉的散文学习,为文应该“言之有物”,
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既然如此著名,而且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不是很多人都愿意跟他学习呢?写这篇文章时,韩愈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他是个好老师么?背景:“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众人放声大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世人果然聚在一起责怪他,辱骂他,见到他后以眼色(互相)示意,牵扯衣角指指点点,添油加醋,制造流言。)。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急切)而东,如是者数(多次)矣。”
在当时不从师的恶劣风气之下,韩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疾呼从师的重要性,确实有很大的威慑力。他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他惊世骇俗的言行显示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在我看来是一个好老师。(三)文本内容研读1.朗读课文,熟悉内容2.研习课文内容问题一:课文中的“师”都分为哪些类?明确:
启蒙老师存道之人专业特长问题二韩愈眼里的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眼中的师,并不特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而且特备强调“传道”之人。这里的“道”是人们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是最高的智慧、最普遍的规律、最重要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韩愈眼里的老师标准是很高的。也因此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明代的王阳明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老师。问题三:问:当时韩愈心中的好学生都是什么形象?明确:(朗读第三、四)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好学生:好学,无常师
问:当时像李蟠这样的学生多吗?明确:(朗读第二段)不多。很多人根本都不学习。当时的人都耻于从师。结果很严重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的感情。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四、拓展:讨论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韩愈心中的好老师和好学生形象在今天有没有过时?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第二小节2、
结合自身,请以“生者,所以……者”句式加以概括,然后进一步阐发论述,从学生的角度写一段200字的文字。
回忆学过的韩愈的作品,了解人物朗读课文,熟悉内容学生思考学生根据问题,从文中找寻答案讨论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更好了解写作的缘由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从而理解尊师重道的意义。学以致用,掌握文言句式,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课堂小结
板书
对象
表现
结果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愚益愚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大遗士大夫之族,
则群聚而笑之。
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