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贺新郎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积累词中重要的词语、句式等基础知识。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4.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解题
贺新郎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因词中有“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句,故名。后来将“凉”字误作“郎”字。《词谱》以叶梦得词作谱。一百一十六字。上片五十七字,下片五十九字,各十句六压韵。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
写作背景
辛弃疾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达十年之久后,绍熙三年(1192)春,被起用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以谏官黄艾论列被罢帅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次年江西铅山期思渡新居落成,“新葺茅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这首词就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
辛弃疾
【重点梳理】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援例
引用成例,依据惯例。
妩媚
形容秀丽美好。
一尊
即“一樽”,一杯酒。
浊醪妙理
酒中妙处。
白话译文
上片: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成,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下片: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南朝纵酒放浪的名士,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妙处?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会翻飞,狂风会骤起。我不为没见到古人(陶渊明)而感到遗憾,我遗憾的是像他那样的古人不曾见识我这样的疏狂傲气。理解我的不过二三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主要写词人年老力衰、事业未就、交游零落的孤寂和苦闷。
?下片在进一步抒写词人孤寂心情的同时,又写出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疏狂情态。
整体感知
1.请分析“甚矣吾衰矣”中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此句语出《论语·述而》,词人的这一声长叹,是因为国家被侵,人民受辱,自己却只能退隐瓢泉,壮志难酬;这一声长叹,道出自己豪情依旧,却已英雄迟暮;这一声长叹,既饱含了他壮志无法得以实现的无奈,又凸显了他可以饮酒避害,与陶渊明神交的快意。
2.请分析“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中“怅”的意蕴。
表现了孤独怅惘的情绪:一个“怅”字,极其传神地皴出了词人难觅知音的孤独与迷惘,充分体现了词作沉郁的意境。
3.“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中用了什么典故?如何理解其中的“笑”?
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句,写出了自己年老无成的忧愤。虽然忧愤,可是,他还能将“人间万事”都付之于“一笑”,试问这份豪情,古今豪放词家几人能及?
此句用《世说新语?宠礼篇》中王恂和郗超可以令晋大司马桓温喜的典故。这里的“公”既指桓温,又指作者自己。桓温三度北伐受阻,是因为他所在的衰微的晋室怕他功高盖主,有意欲代之的想法。辛弃疾所在的宋室也已经没落,大概宋主也和晋室有着相类似的考虑吧?而辛与桓温不同的是:桓温长期秉权,而且确实因意欲代主之志;辛则在罢官后寄情山水,不再追逐名利了。
4.“问何物、能令公喜?”中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是“青山”。“妩媚”,用魏徵事。(《新唐书》卷九十七《魏徵传》:“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情是词人之情;貌为青山之貌。青山虽知音稀少,却有着高洁不屈的品格和峥嵘灵动的意气,所以辛觉得它“妩媚”;而辛也借青山那高洁不屈的品格,激励自己要有高洁之志和豪放之气。
5.文中令辛弃疾喜的是什么?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人格?
6.“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用了什么典故?有何用意?
化用陶《停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悠,搔首延伫。”等诗句。辛词中大约有七分之一的词作涉及陶渊明,词人与陶渊明的神交已久,常以之自况。一个“想”字,与上阙的“料”字同妙。陶可能也是因为并无良朋而饮酒解闷。所以,在情感上,陶与上阙的青山一样,也和词人产生了共鸣。
7.“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用了什么典故?有何用意?
化用苏轼《和陶潜饮酒诗》:“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成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和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治浮。”词人以陶渊明自况,借指斥东晋名士打着追求“风流”的名号饮酒讽刺当时的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偏安一隅。这里的“江左”表面指当年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实指当时同样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沉酣”表面指当年的东晋名士沉酣于酒,实指当时的官僚政客沉酣于追名逐利;“名”表面指名士追求的名声,实指官僚政客追逐的名利。
8.“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中有什么典故?
在这种污浊环境中,当年的陶渊明知音难觅,现在的辛稼轩自然也当如此。忧国忧民的词人于是想起了刘邦。“云飞风起,”用《大风歌》事: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份感慨充分体现了词人热爱家国的精神。“不恨”一句,袭用《南史》卷三十二《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张融擅长草书,齐高祖说他有二王的骨力却没有二王的笔法,他答道:“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词人较张融还多了一份“狂”。这份“狂”,显示了词人难觅知音而心中愤慨不平,道尽了词人特立独行的超逸豪放,点明了词人胸中的慷慨激越。
9.“知我者,二三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三子”借用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指少数几个知心朋友。这句与词首呼应,再次表明自己知音稀少。同样有着“三千丈”白发的李白不是自己的知音,因为李白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愤懑,而他则有“一笑”忘却万事的豪情;有着类似背景的桓温不是自己的知音,是因为桓温追求名利,意欲不臣,而他则淡薄名利,寄情山水。这个“二三子”指的应该是“青山”、张融和陶渊明。只有这三者,才与作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而词的主旨思亲友,思的就是这“二三子”。
至此,词人的豪情更是一览无馀:正是由于词人与不识“浊醪妙理”的“沉酣求名者”不合,在当世难觅知音,只好驰骋自然,与青山为伴;沟连今古,与张融、陶渊明深交神交。词作至此,友人过世、交游零落的怅惘已全然被这份驰骋自然、沟连今古的豪情所埋葬。
这首词仿陶渊明《停云》诗的“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罢职闲居时寂寞与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壮志未酬、知音难求的孤寂与激愤,也表现了不肯追名逐利的高洁情操。
主旨
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却能熔铸群言,熟练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使之以己意出,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并无斧凿之嫌,有千锤百炼之功。词人在一个个典故藻饰和意象的层叠中抒发了自己昂扬激越的豪放情怀。
课堂小结
【限时检测】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谪居铅山(今属上饶)期间。辛茂嘉为作者族弟,他南归宋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反被贬到更南的广西。②指汉代将军李陵。他兵败投降,身陷匈奴,不得回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所用韵脚声音短促,宜于展示作者伤痛、悲愤的心情,令读者更易与作者激越峭拔的情绪产生共鸣。
B.词的开篇实写三种禽鸟悲啼,一直啼到春归花谢,营造浓烈的悲侧气氛,旨在寄托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
C.上阕连用“昭君出塞”“陈皇后失宠幽居”“庄姜送归妾”三典,意图表明人间离别之悲远比自然之哀更加切峻。
D.下阕使用“李陵兵败投降”“荆轲易水诀别”二典,意蕴深远。将军百战,壮士悲歌,更烘托慷慨悲壮之情。
E.词末“谁共我,醉明月?”生无疑之问,虚写与茂嘉相别之后鸟啼亦绝,作者凄然独酌,伤感无人相伴。
BE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①与族弟离别的伤感。
②对族弟心怀赤忠却遭贬谪的同情。
③对此去生离死别的担忧与无奈。
④对自己谪居孤独、报国无门的不满与愤恨。
(每点2分,任意答到其中三点给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