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3.2 观察的范围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3.2 观察的范围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17 19:5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观察的范围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观察点、观察角度、观察范围三者间的关系。
难点: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4页内容和第35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直尺
2.学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用诗句,尝试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吗?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面的诗句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就是,所处的位置不同,我们的观察范围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范围”的问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学生探究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高低而改变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意。
由A处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为A′可知,应先将小猴的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这条线经过障碍物(墙)顶端后所到达的地方就是能看到的最近的地方。小猴爬到B处时,在B处将小猴的眼睛与障碍物(墙)的顶点连成一条线,这条线与地面的相交点为B′。同理可作出点C′。
学生尝试画草图,集体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由A′、B′、C′所在的位置可知,小猴爬得越高,观察到的区域越广。
生探究观察范围随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要想判断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能不能看到建筑物B,应将司机的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成数学中的“线”,这条线经过建筑物A顶端后所达到的地方就是司机所能见到的区域。因此可以在位置②与建筑物A之间画一条虚线,并延长这条虚线。
(2)引导学生画线确定观察区域并解答。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连接位置②处司机的眼睛C(可近似看作车头位置)和建筑物A的右上角端点,并延长,如图。
提问:司机还能看到建筑B吗?为什么?
指名回答:由图可知,司机的视线与建筑物B没有交点。所以客车行驶至位置②时,司机不能看到建筑物B。
小结: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范围越广(大);观察点的位置越低,观察到的范围越窄(小);随着观察的位置与障碍物的距离由远到近,观察的范围由大到小。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能帮助他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具有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鼓励学生在想象过程中,实际动手画一画,促使学生体会到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尝试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