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身高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依据统计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依据统计图表解决问题,并预测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培养读图能力。
3.经历对两组身高数据的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分析两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体会分组整理数据的作用,发展数学分析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预测。
难点:学会比较分析两组数据的区别。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63页内容、第64页“试一试”和第64~65页“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较复杂的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和折线统计图的概念。
提问:(1)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应注意什么?
(2)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最上面的情景图,淘气在测量身高,发现自己长高了,大家想知道他以前的身高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身高的变化”。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
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图中已经制作完成横轴和纵轴并分别注明了它们所代表的事物,需要补充的是统计图的标题、纵轴上的单位长,根据数据描点,连点成线和标明数据及注明图例。
(2)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指名回答画统计图步骤,师加以归纳总结:
①在统计图上方写出统计图的标题。
②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记录表中数据最小的是115cm,最大的是154cm,所以可以把110cm作为起始,用1个小格的宽度代表1cm。
③在格子图上按照数据顺序描出各点;将表示一至六年级淘气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的点顺次连接起来,并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注明图例。
(3)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
提问:观察完成的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指名回答:
①淘气的身高在一年级和四年级时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大,在三年级时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水平差距最小。
②淘气的身高在五年级至六年级长得最快,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的增长情况一致。
③淘气的身高在全市男生中所处的位置有变化。一、二年级低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三年级等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四年级至六年级高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
(4)引导学生进行合理预测。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一~六年级,淘气的身高与全市男生平均身高差距均未超过3 cm,可以据此估计,淘气九年级时身高在161~167 cm之间。
2.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试一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比较分析两组数据的区别。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展示:
(1)方法一:比较最高的身高。
甲班最高的身高是164cm,乙班最高的身高是154cm。
164cm>154cm,甲班最高的身高比乙班高,因为最高的身高是个例不能代表班级全体,所以尽量不用此方法比较。
(2)方法二:比较平均身高。
甲班的平均身高:
(132+155+134+147+164+159+143+154+153+155)÷10=1496÷10=149.6(cm)
乙班的平均身高:
(148+152+147+149+148+149+143+153+152+154)÷10=1495÷10=149.5(cm)
149.6cm>149.5cm,甲班的平均身高比乙班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3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和特点,因此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体会。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部分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还存在把所有点都描完再连线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混淆,应该引导学生在绘制完一条折线后,再绘制另外一条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