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7-29 21: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表现:
(1)衣:
中山装
长袍马褂
早期西装
(2)食: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传入。
南方饮食(米饭加海鲜)
北方饮食(面食加肉类)
西餐
(3)住:
(4)风俗的变化:
称谓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婚嫁
蒋介石与宋美玲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把西方生产和生活方式移植了过来。如西方人在租界建洋楼、开西式餐馆、乘西式轿车等。
(2)历届政府政策的影响: 清政府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工商业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改变。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吸收西方文明的结果。
2、变化原因:
3、变化的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发展极不平横。
(4)中国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但农村
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新变化:
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
⑴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提高。
⑵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2、改革开放后
⑴吃:①到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②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你知道中国有哪八大菜系吗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徽菜是安徽菜的简称,又叫皖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安徽风味,主要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方菜式组成,其中以皖南菜为代表。皖南菜源于古微州府,即今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黄山脚下歙县一带;沿江菜系指合肥、芜湖、安庆一带的地方菜;而沿淮菜则由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构成。三支徽菜各有千秋,丰富多彩。但归纳起来,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就地取材使菜肴地方特色突出并保证鲜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徽菜继承了祖国医食同源的传统,讲究食补,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⑵穿:①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
②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③年轻人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买时尚服装,已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
⑶住: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
②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
沁雅凯旋城
龙湖香都
时代广场
紫荆名流
蚌埠几大住宅区
(4)风俗:休闲娱乐多样化。
度假村
郊区游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课堂小结
1、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课堂练习
2、你的爸爸若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你觉得他表述的政府实行的新生活措施内容,下列哪一项不应该有( )
A、取缔聚众赌博 B、改革婚姻制度
C、取缔卖淫嫖娼 D、实行双休日
3、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平,实现安居乐业,党和政府发起了( )
①“菜篮子”工程 ②西气东输工程
③安居工程 ④南水北调工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下课了,同学们多努力复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