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除得尽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学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2.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会正确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
3.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并会判断一个小数是否是循环小数。
难点: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5页内容和第16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创设情境,尝试引入新课。
同学们,小明和爸爸到动物乐园游玩时,被动物乐园知识窗中的信息吸引住了,我们一起看看去。关于知识窗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除得尽吗”——认识循环小数。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情境图及“蜘蛛和……多少米”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余数与商的关系。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计算。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知,蜘蛛的速度列式为73÷3,蜗牛的速度列式为9.4÷11。
让同桌两名学生每人计算一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指两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73÷3=24.333…
9.4÷11=0.85454…
(2)提问: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在73÷3里,余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数字1,商重复出现数字3,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在9.4÷11里,余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数字6和5,商重复出现数字5和4,继续除不去,总也除不尽。
2.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认一认”的内容。
(1)引导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及简便记法。
像2.4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像24.333…这样的循环小数,它的循环数字只有一个,可以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数字的上面标一个圆点。
如:24.333…可以写作。
像0.85454…这样的循环小数,它的循环数字有两个或多个(称之为一组),可以只写第一组循环的数字,并在这组循环数字的首位和末位各标一个圆点。
如:0.85454…可以写作。
(2)引导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提问: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你认为约等于多少?说说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0.85454…≈0.85
3.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循环小数”的内容,引导学生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
提问: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1÷2 1÷3 1÷5 1÷7
指名学生,列式计算。
1÷2=0.5 1÷3=0.333…
1÷5=0.2 1÷7=0.
学生交流汇报:1÷3和1÷7的商是循环小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创设问题情境,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循环”的含义,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