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认识底和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高。
难点: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1页内容和第52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几何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说一说。
(2)过直线外一点A画直线l的垂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限高”的标志。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底和高。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情境图及“你认为……画一画”的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高。
学生交流汇报:“限高4.5m”指的是桥洞上边沿到下面地面的距离。
画图如下:
2.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与同伴……认一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底和高。
(1)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梯形中平行的两条边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上底和下底间的垂线段为梯形的高。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高,这条对边就是这条高所对应的底。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条边都可以作底边,每条边与所对应的顶点到这条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3.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你能画出……画一画”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都与对应的底边垂直,可以利用三角尺来画出三个图形的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3)教师总结方法:画三角形的高:让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底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过这条底对应的顶点,从顶点向底边画垂直线段,并标上直角符号,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底所对应的高;
画梯形的高:让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梯形的下底重合,从上底向下底画垂直线段,并标上直角符号,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让直角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上的顶点,从对边顶点向底作垂直线段,并标上直角符号,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画一个图形高的过程中对高的概念的运用。因此,本节课教师在“高”的概念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加强对三角尺怎样摆放等细节动作的指导,以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困难,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高的画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