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分数再认识(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掌握一个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
2.经历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体会比较分数单位大小的方法。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提高对分数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难点:理解分数单位,会用分数单位表示各分数。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65页内容和第66页“练一练”的第2~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完成下列填空。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指名说一说上面分数中,整体和部分分别是什么。集体订正。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二)。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用附页3……是多少”和“你能帮……量一量”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提问: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①用纸条量数学书的宽,正好3次量完,说明数学书的宽的长度是纸条长度的3倍,纸条长度占数学书宽的。
②量数学书的长时,量了4次还剩下一段,说明数学书的长是纸条长度的4倍多一些。
(2)追问:你能帮淘气继续量下去吗?想一想,用附页3中的纸条试一试,量一量。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尝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把纸条对折去量,对折后纸条的长度是原来的一半,也就是原来的,还是不能正好量完,再对折,现在的纸条的长度是原来的,差不多能正好量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组织所有学生试一试。
2.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下面是……什么”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墙”。
学生独立填完空格中的数,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发现,教师总结发现:
①由“分数墙”可知,整体“1”被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也就是分数单位越小,即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如>。
②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里面就有几个几分之一。
追问:观察分数墙上的分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1份,分子都是1。
3.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认一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单位。
讲述: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提问:谁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分数单位?
学生自由发言举例。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3题。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认识到量物体不够整长度时,可以把纸条对折再对折来量,在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观察“分数墙”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分数单位,有助于学生借助直观表象思考问题,并不断提高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