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朱德的扁担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朱德的扁担 课件(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8 13: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教学课件
朱德的扁担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根扁担可以不一般,它不仅承担了粮食的重量,还凝聚了全军上下对抗敌人的决心,它就是“朱德的扁担”。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扁担》,看看这根扁担身上发生的故事。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会师、斗笠”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品质,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朱德,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扁担,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扁而长。扁担是生产生活中的用具之一,尤其是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依旧是搬运货物的便捷有效的工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zhū
dàn


整体感知——
我会读




zhì









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biǎn
dǒu
zhēng
téng
liào
整体感知——
我会读




zhàng
jìng








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多音字:“难”在“灾难”一词中读nàn,在“难走”一词中读nán,可扩词“难过、为难、难忘”。
整体感知——
我会写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我会写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书写指导:
“志”的上部是“士”,不是“土”。下面心字底的卧钩一定要“卧倒”不能写成竖弯钩,中间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右点要写在卧钩的外边。
“军”的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车”字;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战”左紧凑右舒展。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提,似弯弓待发,末笔点勿丢掉。
“扁”上窄下宽。户字头要写得略小,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边部件让出足够空间。
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并完成以下任务: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围绕什么展开的?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划分?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
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
第2自然段
为了巩固井冈山根据地需要储备足够的军粮,红军战士们争着到宁冈的茅坪去挑粮。
第3自然段
讲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道儿挑粮,战士心疼他,藏起了他的扁担,他却又找来一根扁担继续挑粮。
第4自然段
战士们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三节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阅读第一自然段,想象会师的画面。
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的井冈山。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红军战士要下山挑粮的原因。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红军这么近,想攻打红军。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巩固”。红军要巩固根据地,就必须有粮食。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想一想,五六十里路有多长呢?
走平路的话,如果从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一般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走这样的险路,还要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说明山势之高,路途之险。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认真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从两个“一块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想想看,这几个词语如何搭配?
挑着
穿着
戴着
草鞋
斗笠
粮食
试着再说说类似的动宾短语:
背着书包、
披着外套、
唱着小曲。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当时井冈山上缺粮,战士们争着去挑粮,朱德也跟大家一起去挑粮。可是,战士们为什么要藏他的扁担呢?再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找一找原因。
“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夜整夜”说明朱德同志白天挑粮,晚上还要熬夜,利用休息时间研究怎样打仗,他该多辛苦啊!
尽管如此,他还要去挑粮。他和战士们打成一片。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难怪战士们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一个“藏”字,体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和尊敬。
深入探究——小组交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战士们心疼朱德同志,就藏起了他的扁担。为什么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小组交流一下。
因为朱德要与战士们一起挑粮,储备足够的粮食,粉碎敌人的围攻。
为什么战士们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深入探究——小组交流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用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决心。战士们理解他、尊重他、敬佩他,也就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第四节
本文讲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文章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于细微处见精神,语言简洁平实,娓娓道来,既展现了一位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五节
朱德的其他小故事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929年的一天,朱德的通讯员在行军路上病倒了。朱德硬要通讯员骑上他的大黑马,自己挑担子。当部队要到松源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群众比过年还高兴,都巴不得立刻见到朱军长,但是因为谁也没见过朱军长,不知道哪个是他。
党代表告诉大家,朱军长骑的是大黑马。于是,队伍出现在面前时,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那个骑大黑马的人身上。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只见黑马背上坐着一个约莫二十来岁的青年,面色也不太好,而且显得有点疲劳;前面走着一位挑担牵马的人,是一个浓眉大眼的壮汉。他正是朱德,他身穿一套黄灰色旧军装,脚踏草鞋,腿打绑带,肩上弯弯的扁担挑着四五盏船灯。
在乡亲们疑惑的目光中,只听朱军长洪亮的嗓门冲着大家说道:“乡亲们好啊!”乡亲们这才明白,敬爱的朱军长原来已经来到了他们中间。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朱德的扁担
敌人围攻,
形势紧张。
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
战士们藏朱德的扁担,朱德找来新扁担并刻字
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学习到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同学们一样受到教育。课后可以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