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文档属性

名称 蜡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7-30 08: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 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
寄寓了怎样的一段情结!
西蒙诺夫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等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读出下列字词,注意黑体字的读 音:
烧 灼 桥头堡 地 窖
匍 匐 腋 下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 鞠 躬
zhuó
bǎo
jiào
pú fú



wēi

qì kē yē
yǎo
jū gōng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背景介绍:  
 这是苏联俄罗斯作家西蒙诺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采写的真实的故事——
1944年9月,苏联红军根据协议,与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军队在南斯拉夫领土上共同对德作战。
9月19日,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实际上已经被苏联红军拿下,只有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还在德国人的手里……
整体感悟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它记叙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为了不让牺牲在南斯拉夫战场上的苏联红军暴尸荒野,冒着生命危险,艰难的将红军战士的尸体拖进一弹坑埋葬,并在堆起的坟堆上点燃蜡烛的动人故事。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南斯拉夫老妇人玛利·育乞西。
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① 炮火: ② 蜡烛:
③ 黑围巾: ④ 老妇人的“跪”、“坐”:

      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说明这支蜡烛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炮火:
蜡烛:
黑围巾:
“坐”:
“跪”:
  3、这篇战地通讯记叙的事件中,感人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4、文中说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这补充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这支蜡烛十分真贵,意义非同寻常,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5、请你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战士牺牲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而无所畏惧,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彻夜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烛光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小 结:
1、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掩埋苏联红军烈士遗体的叙述,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选材精当,感人肺腑。
(2)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写作特点:
拓 展 训 练:
   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相信,人类在经历了恶梦之后,会更珍惜光明,珍惜这用无数年轻生命换来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