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9 08: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有哪些?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成熟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温故知新
★突出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一直延续不断。历朝历代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皇权的?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在第4课,我们将在第3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这些古代中国的政治命题。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2.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课标
重点
西汉初年分封制与七国之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政权更迭
北宋建立及加强中央集权
周世宗改革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唐朝建立及加强中央集权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高祖刘邦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对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又怎样?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结果造成诸侯权重,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王国问题的形成
——郡国并行,诸侯王坐大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想出什么高招呢?
★纷纷上书主张削减封国实力,强干弱枝。
课堂设问


“欲天下之治安,莫
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小则易使以义,国
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
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
指,莫不制从。诸侯之
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
进而归命于天子”。
——《治安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刘启
太尉周亚夫
七国之乱与景帝平叛
景帝决心平叛,命
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
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
军粮道,三
个月后平定
叛乱。
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王国问题的形成
——郡国并行,诸侯王坐大
(2)七国之乱与景帝平叛
——景帝平叛为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基础
课堂设问
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建立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中朝
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
③实行推恩令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中央特派,监察地方,位卑权重,
——推恩分化,削弱王国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主父偃
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
③实行推恩令
④酎金夺爵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中央特派,监察地方,位卑权重
——推恩分化,削弱王国
——剥夺列侯爵位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与杨贵妃
白居易
范阳(北京)
长安
郭子仪



“安史之乱”平定后,藩镇星罗棋布,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破坏了。 
2.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与后周世宗改革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
周世宗进行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后周世宗
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驿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1)北宋的建立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北宋的建立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课堂设问
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
(2)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讨论:宋太祖为什么能够“杯酒释兵权”?与历代开国初“狡兔死,良狗烹”相比,宋太祖的高明在哪里?

①借助酒意,笑谈间解除了统军大将的兵权,防止了“黄袍加身”的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避免了背上开国初杀戮功臣的恶名,也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心恐慌。
●讨论参考观点:     
⑴宋太祖刚立国,具有极高的威望;宋太祖当时掌握禁军。
①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
(2)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和平削权
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②削实权
中央: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军政枢密院
③制钱谷:
财赋运京师(转运使)
(集中军权)
(集中政权)
(集中财权)
地方:州郡属中央,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督











(三衙)





殿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课堂设问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
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地方与中央争权的问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三冗二积”)

秦朝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中书一省制
清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设军机处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宋朝“二府”
三司制
汉朝中外朝制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


中书省
元代:中书一省制












归入
归入
亲自掌管
●相权反弹→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
理解教材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
明太祖认为秦朝设丞相导致秦朝速亡,汉唐设丞相导致专权乱政;明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军政大事均由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故要废丞相。实质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始设位低权轻
明成祖始设位高权重


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
●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军机处
内阁
日常事务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处理军务
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
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
军机处的作用:?
(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
清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雍正始设
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
右上图:军机处内景
右图:军机处的位置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
B.分割王国封地
C.剥夺诸侯王的封国
D.加强中央集权
2.西汉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A.三公九卿
B.枢密院
C.中朝
D.尚书令
B
3.汉武帝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不包括
A.派兵平叛
B.建立中朝
C.设置刺史
D.酎金夺爵
C
A
4.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无关的是
A.
“七国之乱”
B.外戚、宦官专权
C.
“安史之乱”
D.
“杯酒释兵权”
C
5.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
①宰相②枢密院③三衙
④三司
⑤知州
⑥通判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②③
D
6.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辅佐中央管制地方
B.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
C.加强对地方的监控
D.便于中央各部对地方的管理
B
7.明太祖废丞相的主要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雍正皇帝始设
②只能由满族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③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④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D
C
P17本课附件的“解析与探究”
1、料一、二反映了汉唐时,皇帝出自维护统治的
需要而依靠丞相。材料三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矛盾大体解决后,为维护皇权的核心地位,防
止他人分权而摈弃丞相。
●课堂探究
2、皇帝前后对丞相的不同看法在本质上无区别,
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
3、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
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
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
的社会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1)总特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3)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教学总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