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鲁教版)单元检测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化学(鲁教版)单元检测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8-18 15:1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8700011023600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化学(鲁教版)单元检测
[范围: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2. 2020年5月12日是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林砍掉,形成隔离带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通常情况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
B.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给呼吸
C.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4.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常给我们敲响安全警钟,生活中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5.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
A.木柴是可燃物 B.散热的速度快
C.木柴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6.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
A.氨气 B.氢气 C.氮气 D.二氧化碳
7.向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再进行加热,溶液颜色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
A.红色—紫色—红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蓝色 D.红色—无色—红色
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
A.将气体分别通入蒸馏水中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9.下面是某同学在制取二氧化碳时选用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
10.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由图d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二、填空题(共36分)
11.(10分)能源、环境、资源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    。?
(2)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会更充分,原因是                   。?
(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如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导致         。请你从减少二氧化碳产生的角度提出一条减缓该环境问题的措施:            。?
(4)天然气通常被称为“清洁能源”,主要是因为甲烷的含碳量较低,燃烧较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少,对大气的污染较轻。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丙烷(C3H8)充分燃烧的产物与甲烷充分燃烧的产物相同,请写出丙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8分)科学地利用燃烧反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1)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请写出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2)做饭时,锅底出现黑色物质,需要调   (填“大”或“小”)炉具或灶具的进风口,使燃料充分燃烧。?
(3)请写出成语“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            。?
(4)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13.(10分)如图所示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     。?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生活中,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据此推测,实验B中先燃烧的物质是   (填“木屑”或“煤粉”);此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        。?
(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14.(8分)阅读下面二氧化硫的相关信息,并回答问题。
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溶液显酸性。亚硫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气氧化成三氧化硫。实验室通常用亚硫酸钠(Na2SO3)和70%的硫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硫。
(1)通过以上信息可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通过以下实验进行比较:
实验一:在水槽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并将收集满两种气体的试管同时倒立于其中,一段时间后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同时观察到左侧试管内溶液变红,右侧试管内溶液    (填“变红”或“不变红”)。该实验说明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硫的溶解性    (填“大于”或“小于”)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实验二:将少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都变浑浊。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二氧化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
三、实验探究题(共24分)
15.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选用图中所给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填两种答案即可)。?
(3)制取二氧化碳时,所用的药品名称是     和     。?
(4)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图为某同学设计并进行的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过程简图。
请回答:
①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
②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6)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7)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学生用大理石与稀硫酸来制取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10分)
16.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取25 g含碳酸钙的大理石于烧杯中,缓慢加入稀盐酸(大理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6-C-9。求:
(1)25 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
(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与部分提示
1.C [解析]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传统的化石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氢气是未来人类社会理想的绿色高能燃料,属于新能源。
2.A [解析]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B [解析]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没有毒性。
4.B [解析] 燃气具有可燃性,泄漏时点火检查,会引燃燃气,发生爆炸。
5.C [解析] 烧木柴时,把木柴架空一些,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燃烧更旺。
6.B [解析]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题给四种物质中,只有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7.B [解析] 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生成的H2CO3不稳定,易分解重新放出CO2,使石蕊试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所以溶液颜色的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
8.D
9.D [解析] 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时,二氧化碳应“长进短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10.D [解析] 把煤球改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和受到热气流带来新鲜空气的助燃;蜡烛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熄灭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把产生的热量迅速向四周传导,使温度降低到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所以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金属镁燃烧的火灾。
11.(1)天然气
(2)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温室效应加剧 开发新能源(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合理即可)
(4)C3H8+5O23CO2+4H2O
[解析] (2)氧气的浓度越高、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现象越剧烈。把煤块粉碎成煤粉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燃烧更充分。
12.(1)C+O2 CO2 (2)大 (3)移走可燃物
(4)拨打火警电话119(或寻找紧急出口逃生等,合理即可)
13.(1)酒精灯
(2)物质具有可燃性
(3)木屑 着火点 (4)D
[解析] (2)酒精属于可燃物,能够燃烧,水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所以通过实验一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4)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小,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根据图像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体积分数之和为84%。
14.(1)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
(2)实验一:变红 大于 
实验二:SO2+Ca(OH)2CaSO3↓+H2O
[解析] (2)实验一: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盛二氧化硫的试管内液面高于盛二氧化碳的试管,故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强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实验二: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亚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15.(1)锥形瓶
(2)①⑥或③⑥或③④⑤或①④⑤(任选两种)
(3)大理石(或石灰石) 稀盐酸
(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 ↓+H2O
(5)①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的大 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6)向上排空气法
(7)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8)CaCO3+2HClCaCl2+H2O+CO2↑
(9)反应开始后没过多久反应速率便逐渐减慢,最终停止
16.解:(1)25 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5 g-5 g=20 g。
(2)设充分反应后生成CaCl2的质量为x,生成CO2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20 g x y
100111=20 gx x=22.2 g
10044=20 gy y=8.8 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2 g20 g+188.8 g-8.8 g×100%=11.1%。
答:(1)25 g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20 g;(2)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