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光源 光的传播》(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源的概念及常见的光源,会对光源进行分类;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会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生活及生产中的现象;
4、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成就,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同学们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并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科学结论,并能用其解释现象。
难点: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三、器材准备:
1、学生实验器材:激光笔、空矿泉水瓶、卫生纸团、火柴、一杯滴有牛奶的水、水槽、玻璃砖等共11组。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激光笔、空矿泉水瓶、卫生纸团、火柴、一杯滴有牛奶的水、水槽、玻璃砖、酒精灯、已充好气的黑气球、喷雾瓶。
四、教学环节:
(一)情境提问——引入课题:
从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百米跑记时员的记时信号等问题激趣,同时引入课题。
(二)我爱生活——能举典例:
1、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源:
(1)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三)我会选择——准确选材:
1、根据小魔球及手电筒存在的缺点,不断优化找到我们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光源。
2、了解蔡伦的“缺点——改进”的科学方法。
(四)我善观察——精准提炼:
1、光能传播信息
2、光能传播能量
(五)我思我探——观察和实验:
1、为了显示出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径,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答:
2、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1、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总结出光在气体中的传播情况:
答:
实验2、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总结出光在液体中的传播情况:
答:
实验3、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总结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答:
3、若把气体、液体和固体统称为介质,上述结论可以写成如下结果:
答:
4、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光从空气射向平面镜表面、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的传播情况,完善上述结论:
答:
5、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受热时,光斑颤动情况,进一步完善上述结论:
答:
6、了解唐慎微的“分解——组合”、陶弘景的“怀疑——反驳”科学方法。
7、给学生介绍“光线”的定义,建立模型。
8、了解古代人们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9、了解现在人们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六)我学我优——知识应用:
1、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2、解释小孔成像现象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m/s。
4、光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m/s。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 。
5、百米短跑竞赛中,终点处的计时员是看到冒烟开始计时,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
6、此时此刻,我们能否看到过去的景象?
(七)我思我能——课外扩展:
1、为什么雷雨季节,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2、在阳光下,我们看到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呢?
五、课后练习:完成教材P59页中课后的自我评价1-3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目标明确。
2、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身边的发光物体,总结出什么叫光源,并进行分类,学生理解深刻。
3、通过实验探究逐渐完善对光的传播路径的描述,让学生体验从初步结论到科学结论的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4、通过知识应用和课后扩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5、通过激光笔“击破”气球的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刻理解光能传播能量,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通过激光武器存在的不足,如何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法呢,有待于在座的各位,继续努力研究,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励志教育。
6、根据教学情境创设的需要,巧妙地把教材中的知识点顺序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无缝对接,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审查单位:中江县通济镇初级中学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