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物理 教师
课题 走进彩色世界
流程 具体内容
课前准备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节最后一节内容,对光的色散现象认识,课本是以老师和小聪、小明的对话形式展开,讲述了牛顿发现光的色散和色光合成白光的实验。有关“颜色之谜”的活动,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发现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补充物体颜色是由三原色按照比例混合而来。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以及相应的光路作图,所以,在这些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比较容易接受光的色散本质是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归纳出白光是复色光。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科学,以及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尤其是,在学习中感受物理应用于科技的自豪感。
思维能力训练 在活动与学习中,加强对现象的分析归纳能力。
反思习惯养成 通过各个小组总结课堂收获,反思学习中还有哪些不足,养成反思习惯
重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去了解色光的三原色
难点 认识色光的混合
课
堂
教
学 导
探
达 活动主题(一节课可以有多个) 教师活动内容设计(导) 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探) 活动要达成的目标(达) 活动设计意图(为什么这样设计)
预习反馈 活动一:预习反馈练习。教师提供约三分钟时间,小组长负责监督,完成题目后,自查,并反馈完成情况。教师在巡查中,挑选具有共性问题,作为后面探究的主导方向 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一正确答案。
题目1--日光灯灯光反射,物体的颜色
题目2--太阳光折射,透过的颜色
活动一: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能完成90%题目,并能充分利用组内资源,讨论并质疑 活动一:从预习题目中初步了解新课主要内容与大致方向,削弱学生心中的畏难情绪,并引导学生清楚新课的主要学习方向
课堂深探究 活动二: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在白纸上产生七彩光带,并随时抓拍较为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活动二:利用教师提供的分组实验器材,比如:水、三棱镜、手电筒等等。制造出七色彩带。 活动二:知道太阳光与手电筒光都是白光,但是经过水与玻璃的折射会出现光谱 活动二:结合生活中的彩虹产生条件,利用器材模拟,从看到的彩虹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能从中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活动三:引导学生,小组代表上台近距离观察屏幕,并指导学生得到较为清晰的现象 活动三:利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投影幕上的彩虹,究竟有几种颜色呢?小组分工,一人观察现象,多人讨论分析,得出原因 活动三:通过活动,寻找色光的本质是红、绿、蓝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组合而成 活动三:彩虹有七种颜色,这是常识,但是放大后观察发现,屏幕上的不同色光实际只有三种,从而挖掘出本质特点
活动四:物体有颜色,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引导学生,利用三原色器探究结果 活动四: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需要借助三原色器,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在导学案相应的位置 活动四:通过现象,找出规律,就是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 活动四:物体颜色很常见,但是,在不同的色光照射下,颜色会失真,那么物体颜色究竟由什么决定,需要实验来验证。让学生体会,这比老师分析理论体会更深
活动五:透明物体也有颜色,展示透明物体,提示学生探究透明物体颜色由什么决定?教师在实验中随时关注,并对颜色的识别有误者进行引导
活动五:利用三原色器与不同颜色的滤光片,探究导学案上的提示问题答案 活动五:体验实验中的现象,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 活动五:带有颜色的透明物体,对与之不同的色光是吸收效果,它只透过相同颜色的色光。
小组总结 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以及可以进行哪些改进与补充
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彩色电视机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光的三基色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是:( )
A.红、橙、黄; B.黄、红、蓝;
C.红、黄、绿; D.绿、红、蓝.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透过树丛的光束 B.平面镜中蜡烛的像
C.用鱼叉叉水中的鱼 D.透过三棱镜的太阳光
能力型
3. 一束光照在一张纸上,看到这张纸呈现绿色,那么这束光和这张纸是( )
A、绿色的光、白色的纸 B、白色的光、绿色的纸
C、绿色的光、绿色的纸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4.在无任何光源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色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课后反思 教师可从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引导、共同体参与状态、教学目标达成度等方面进行反思,每节课可重点反思某一方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