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9 09: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石器时代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0分钟)
1.
常熟历史悠久,早在5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下列遗址中与其同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
山顶洞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
会使用火
B.
种植水稻
C.
烧制彩陶
D.
铸造司母戊鼎
3.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A.
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
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
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4.
河姆渡人能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因是(

A.
能建造房屋
B.
从事农业生产
C.
处于新石器时期
D.
饲养家畜
5.
下列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A.
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
B.
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
C.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
D.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
6.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物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
采集渔猎
B.
磨制石器
C.
农业耕作
D.
饲养动物
7.
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同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贫富分化的加剧
B.
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9.
有学者把中国人的活动历史,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事实越来越多并且有文物验证但文字流传较少的“半信史时代”和有文字可查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据此,西方人论述中国史的著作通常自商朝开篇,主要是因为商朝(

A.
青铜工艺极为发达
B.
考古资料极其丰富
C.
有完整的国家机构
D.
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从什么时期开始有这种现象?
石器时代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现时间约在公元前7000年前,所属地域为今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是与江苏常熟同属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故D项正确。山顶洞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都位于黄河流域,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其中属于北京人的是使用火,A项正确,B是河姆渡人群;C是新石器时代才有的,不是北京人;D是商朝时期。故选A。
3.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C。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氏族社会文明。河姆渡人之所以能过上定居生活,主要是因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故选B。
5.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阶级产生后,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奴隶主的残酷压榨,势必激起奴隶的强烈反抗。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就需要建立一套暴力机构,包括军队、法庭、监狱、警察等,作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奴隶制国家便产生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表明奴隶制度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故选D。
6.
C
解析:结合材料中“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物品”“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农业耕作。
7.
D
解析:材料反映了贫富分化的现象,题干中间的是“根本原因”,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D项正确。
8.
D
解析:史料按价值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考古发掘是第一手史料,也是研究古人类的最主要方法,主要是因为远古时期缺乏直接的文献资料。
9.
D
解析:成熟的文字系统,使得商朝历史成为有记载的信史,故西方史学家认为商朝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0.(1)群居生活。
(2)北京人已经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3)从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解析:(1)由材料一的“人民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可知,当时人少禽兽多,人类要存活下去必须群居,与禽兽斗争,所以答案是群居生活。
(2)由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可知,当时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了。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3)依据材料三的“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可以得出结论,当时已由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时期发生了这种变化。
石器时代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典型精析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0分钟)
1.
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考古学家已经发现多处遗址,地域文化各具风采,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2.
《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后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始社会解体
B.
私有制的产生
C.
国家的建立
D.
人性的退化
3.
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的刻画符号。类似有规律的刻画符号还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出土的陶器上。这些刻画符号(
)
A.
具有记事、传达信息的功能
B.
表明早期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C.
是商周甲骨文的雏形
D.
是原始人类无意义的涂鸦
4.
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记载: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中期墓葬随葬猪的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随葬猪的约占四分之一。这种情况说明了(
)
A.
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
B.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动产
C.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D.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大量财产殉葬的风俗
5.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云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A.
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
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
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6.
《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
实行了禅让制度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帝制度
7.
河姆渡遗址中,伴随大量稻谷出土的还有翻土工具骨耜、木耜,收割工具骨镰和脱壳工具木杵等。这说明河姆渡人(
)
A.
非常聪明和勤劳
B.
已从事原始农业
C.
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D.
开始制造工具
8.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制度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皇帝制度
D.
郡国并行制
9.有学者说:“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
同姓诸侯国享有政治特权
C.
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
D.
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内外服制滥觞于夏,形成于商,影响至周,是独特国家结构形式,内服为王畿之地,系商朝直接控制的国家中心地区,“居天下之中”。内服职官数量众多,由商王直接任免。外服是指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外服职官有侯、甸、男等。卜辞中侯的数量有五十多个。文献中还有九鄂侯、翼侯等。这些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围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予的封号,另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不是由商王任免。诸侯国要担负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遗存。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制度。
石器时代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典型精析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A
解析:自然环境不同,催生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如不同的农作物、生活习惯,这就使得各地域文化风采各异,故选A项。
2.
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即世袭制出现。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进而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故B项正确。
3.
A
解析:本题考查远古文化。由材料可知刻画符号是早期人们用来记事,传递信息的媒介,故A项正确;甲骨文的出现是早期汉字体系成熟的表现,故B项错误;陶器上刻画的符号还是图形文字阶段,而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形成了早期汉字的形式,故C项错误;原始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不是无意义的涂鸦,故D项错误。
4.
C
解析:本题考查大汶口文化的特征。根据题干可知,大汶口文化时期,猪是非常贵重的牲畜,是财产的象征,以猪为随葬品表明已产生私有制,从中期到晚期,随葬猪的墓葬比例的下降则反映出社会财富逐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出现,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5.
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国家的产生。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频繁且激烈,通过这些战争,黄帝将中原地区的许多部落纳入了统治范围,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炎黄部落。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了后来的华夏族的雏形。这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6.
C
解析: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启杀死禹确立的王位继承人伯益后继承王位,“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正式取代禅让制,世袭制从此成为古代中国王位继承的方式并流传下来,因此C项正确。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禅让制遭到破坏,不是禅让制的实行,B项错误;皇帝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形成,故D项错误。
7.
B
解析:本题考查远古人类的经济发展情况。从出土的各种耕种工具及稻谷可以看出,河姆渡人已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D项错在“开始”。
8.
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中的嫡庶体现出的是一种等级秩序,其与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关系密切,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于秦朝统一后实行,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实行的地方制度,故D项错误。
9.
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具有相对独立的实权,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王权神化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消极影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分封制下,地方对中央具有朝觐纳贡义务,并非“分权制衡”,排除D项。
10.答案:(1)表现:农业生产上,耒、耜出现和普遍使用,拥有了粮食储备。社会组织上,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成员之间平等,共享成果。
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用途广;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保留一些原始部落色彩;军事生活和娱乐生活。
(3)商朝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制为主的国家结构。职官制有利于对国家的管理,内外服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商王对周边地区的统治相对松散,容易出现叛乱。夏商政治制度不仅为周朝的宗法分封制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后世成熟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和所学知识指出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青铜礼器40件……28件……,220件……900多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礼器……乐器……生产工具……兵器”“族徽”等提炼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封制内容评价,合理即可。
商周政治经济文化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40分钟)
1.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制度(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2.
一位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政权是(
)
A.
父系氏族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周朝
3.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利簋足下连铸方座,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中可以得出利簋的史料价值有(
)
①商周青铜器用途广泛
②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
③武王伐纣的时间
④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
禹建都阳城
B.
盘庚迁都安阳
C.
发生“国人暴动”
D.
周平王迁都洛邑
5.
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
)
A.
增强国力
B.
勤政爱民
C.
发展经济
D.
重视军事
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说明(
)
A.
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分封的对象以王室子弟为主
C.
分封制目的是巩固周统治
D.
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7.
制度,价值取向和国家的认同,便是对文化的认同。西周所处时代,体现出这些文化认同的主要特征是(

A.
封建邦国,制礼作乐
B.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
国家分裂,民族交融
D.
皇权强化,闭关锁国
8.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周幽王为了取悦王妃,下令点燃烽火,各地诸侯率兵赶到京城,望着疲惫受骗的诸侯兵将,却拍手大笑。各地诸侯如此听命周王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9.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分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

A.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B.
诸侯服从周王调兵
C.
达到人人平等的目标
D.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①______”。
材料二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国王。从此,②______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③_____”。
材料三
周初将亲属、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
(1)你结合所学内容将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2)材料二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此项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商周政治经济文化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
C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禅让制对继承者的要求就是“贤”与“能”二者兼具,故选C项。
2.
B
解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故选B项。
3.
D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器的用途,排除①;由材料图片和利簋底部的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可知,商周青铜器铸有精美纹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这些都是研究武王伐纣的重要证据,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4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殷朝废墟”不相符,排除。
5.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商纣、周幽王实行暴政,使得夏、商、西周灭亡,故其教训是勤政爱民,B项正确。
6.
D
解析: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以王室子弟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阐述分封制目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可知,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有所不同,D项正确。
7.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周所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封建邦国,制礼作乐,符合题意;因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选项B.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反映春秋战国时代,不符合题意;选项C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反映魏晋南北朝时代,不符合题意;选项D皇权强化,闭关锁国,反映清朝时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8.
B
解析:本题以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为依托,考查分封制。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题干各地诸侯如此听命周王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选B。
9.
A
解析: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故选A。
10.
(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家天下
(2)夏朝。生产力的发展。
(3)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解析:(1)本题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就是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主世袭制取代了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材料一、二中三个空分别应填写: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家天下。
(2)本题前一问侧重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这样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后一问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也随之产生,这样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根据材料三“周初将亲属、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周初实行的分封制;后一问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了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促进了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与心理认同,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