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或带小括头的综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或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带小括的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
【教学重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列综合算式时,如何通过添加小括号来强调运算顺序。
一、情境导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
列式:8×6=48(元)
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6元,我想买这样的12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不会答。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2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
出示文字和情境图:王爷爷家的奶牛3天产奶96千克。照这样计算,半个月产奶多少千克?
1.寻找数学信息,明确题意。
师:你从这幅图片看到了什么,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2.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解决“半个月产奶多少千克?”这个问题呢?自己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之间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
师:把你的方法跟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重点关注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全班交流不同的个性化算法,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的解题方法?要先算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学生可能会说:
先算1天产奶多少千克:96÷3=32(千克)。
再算半个月产奶多少千克:32×15=480(千克)
启发学生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说说算式中的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96÷3×15
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5.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先算半个月里有几个3天,再算半个月产奶多少千克。
15÷3=5(个) 96×5=480 (千克)
师:如何列综合算式?
96×(15÷3)
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强调添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6.教师出示问题(2)照这样计算,要产800千克奶,需要多少天?
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题意。鼓励学生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先算1天产奶多少千克:96÷3=32(千克)。
再算要产奶800千克需要多少天:800÷32=25(天)。
启发学生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并说说算式中的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800÷(96÷3)
7.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5题。
三、探究新知
展示教材第30页例4。
师:谁能说说如何列式解答?
生1:108÷3×15=540(台)
生2:108×(15÷3)=540(台)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谁能给大家说说算式中的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解决问题环节,例题的讲解水到渠成,学生巩固了所学内容。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5题。可让学生先读题,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和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碰到问题,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三)
带括号的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96÷3=32(千克) 96÷3=32(千克)
32×15=480(千克) 800÷32=25(天)
96÷3×15 800÷(90÷3)
例4 列综合算式
108÷3×15 10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