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认识一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探索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
3.在读图的过程中,感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达和交流。
4.会补画统计图。
【教学重点】
能读懂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制作条形统计图,并根据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每个格所表示的单位是多少。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出阅览室阅读的事情,让学生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光明小学的学生也和你们一样喜欢看书。在学校图书馆里有一位非常喜欢数学的老师,她把星期一到星期五读书人数进行了统计,并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教材91页的统计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从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可进行启发性指导。
生: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人。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星期五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多,有58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一种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进行启发性对话。
师:星期一到阅览室读书的有多少人?
生:40人。
师:图上从0到40一共是几个格。看一看每一个格表示几个人呢?
生:5人。
师:对!这个统计图和我们以前学的不一样,图中一个格表示5个人。在实际生活和应用中,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设计意图:交流从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要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时间,使学生发现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人,与以前学过的不一样,最后教师说明,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
师:从图中我们了解到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试一试,并解答出来。
学生可能会提出:
1.星期一到星期五一共有多少人到阅览室去读书?
2.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
3.哪一天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多?
平均数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让学生解答。
四、尝试应用
1.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读一读,谈一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某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人数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2.先让学生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征,明确这个统计图中一格表示4个人。再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份不完整的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如学生思考有困难,教师可再启发。
师:看一看一格表示几个人?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这张统计图。
3.交流、欣赏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处理的等。
师:谁愿意让大家欣赏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呢?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一格不仅能表示1、2、5,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表示4等多个数据。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1)让学生先读图表,了解图表中的信息,再观察给出的空白图,了解1格表示几个单位,再自己作图。
师:同学们自己说一说第1题,再观察教材第92页的空白图,在这张图中1格表示几本书?
(2)在交流学生完成的统计图后,教师要关注学生制图的方法和步骤。
师:请同学们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根据制好的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制好的统计图自己想出问题并解决。
2.完成教材第92页练一练第2题。教师提供给学生学校各年级的人数,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