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经历读条形统计图过程,并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平均数。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会用不同的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3.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一、情境导入
1.创设大课间活动情境,展示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
2.出示大课间活动项目的人数统计表。
从这张表里你得到什么信息?
3.揭示课题:条形统计图(一)。(板书)
4.我在教材上见过把刚才的数据可以画在一个表格里。
5.这样的数据可以画成图的形式。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统计表和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来看,这就是根据刚才老师记录的数据做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出示教材第89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1.同学们来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说一说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 (鼓励学生发言,对表现好的同学多表扬、鼓励)
教师总结: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用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直观形象。
设计意图:更形象具体地了解到统计图表的作用。
2.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张红云收集的最多,是19枚。
马波和李云萍收集的一样多,是16枚。
李强收集的最少,是11枚。
……
设计意图:会读简单的统计图表。
3.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电池?
(1)让学生先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2)交流计算方法。
①(11+19+16+18+16)÷5
=80÷5
=16(枚)
在计算加法求和时,可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用收集的总数÷人数=平均数)
②把16作为基准数,多加少减。(若学生说到这种情况,展示多于16和少于16的部分)
(3+2-5)÷5+16
=0+16
=16(枚)
③把11作为基准数,多加。(若学生说到这种情况,展示多于11的部分)
(0+8+5+7+5)÷5+11
=5+11
=16(枚)
④把19作为基准数,少减。
19-(8+3+1+3+0)÷5
=19-3
=16(枚)
⑤以16为基准量,把19多出的3和18多出的2移给11,11就正好是16了,所以它们的平均数就是16。(如果学生想不到此法,老师作为参与者,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给同学看,增强学生对平均数的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用自己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自己解题思路的机会,感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
(1)第一种方法是常用的,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2)找基准量法。即把某数作为标准量,其他的数与其比较多去少补。(学生找中间数做基准数,会出现有加有减的情况,如果学生选择最大或最小数做基准数,难免会出现某些加减混合的现象,老师利用手中的课件配合指导)
(3)移多补少法。
根据生活实际,移多补少使其相等。
三、议一议
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实际比一比,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四、练一练
教材第90页第1题: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重点交流(2)、(3)两个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0页第2题。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一)
求平均数的方法:1.总数÷份数
2.找基准量法
3.移多补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