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史实。
2.通过对维新变法运动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学习维新变法之士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历史责任感。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这一历史中的节点。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看教材思考: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了哪些刊物?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3)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学生上书(康有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上清帝第五书》
(4)康有为多次上书的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光绪帝痛下决心,实行变法?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6)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你会怎么做?
小结:变法图强,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之路。中国当时正被列强瓜分,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光绪帝不愿做亡国之君。变法图强,以此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7)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从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业、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8)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
小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9)变法怎样失败的?“戊戌六君子”是谁?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0)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结合内容说明它产生了哪些影响?
讨论回答: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
激情朗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要“死得其所”?
(12)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分组体会: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的第一人。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3)中国有句古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可是,我们要怎样过一生才算有意义?
学生辩论:谭嗣同的死可以说是“重于泰山”。他为自己的信仰而死,体现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的思想。当然,为了保存实力,康梁活下来了。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也无可厚非,梁启超成了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为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师小结:在历史中沉思,在历史中预知未来——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钓鱼岛风波未平。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回声中警醒、奋起,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共勉之:
“今日(中国)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读了这段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
(14)学生创新:青少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智慧、勇气、信心、朝气是一个国家振兴的保证。
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归纳:它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它是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1.歌诀小结:康梁上书变法兴,戊戌变法“百日行”,慈禧政变诛“维新”,爱国悲剧警后人。
2.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
课后作业部分。
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还是理解得不好,联系到戊戌变法中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因为维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没有实权,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变法中又牵扯到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有学生在课后还问到什么是资产阶级,这些学生看来是学进去了,这一点就是平时成绩相当好的也并非知道这个概念,理解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