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的内容,本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从而全面的认识运动。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学生回答)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讲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每天太阳下山月亮就升起,每天月亮消失太阳就出来。日月更换的过程中就成就了明天。冬天走了夏天来,夏天走了冬天又出现,冬夏交替预示着岁月变迁。
表明:事物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
(一)运动的含义:
请你描述生活中关于运动的现象。(探究一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铁生锈,事物腐烂
表明: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处于运动变化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人由儿童到中年到老年的变化
表明:人类社会处于运动变化中。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
表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处于运动变化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同时也表明: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过渡】世界上有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探究二)
刻舟求剑的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问题:1、他能找到剑吗?他错在什么地方?
不能。
没有用运动的观点去看问题。
2、这表明什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3、如果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什么观点?
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过渡】世界上有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探究三)
机械运动载体: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载体: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载体:生命有机体
具体运动的载体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社会运动载体: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载体:人脑
运动的载体是物质
问题:如果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什么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总结】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三)静止的含义:
【过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中,但有学生说,有些物体从第一天就没动。它们就没有处在运动变化中。
问题:这句话错在哪里?
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认为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那我们看一下静止的含义:
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
结论一: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飞行员与子弹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侯,发现机旁有条“小虫”正以同样的速度飞行,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问题:为什么法国飞行员能抓住子弹?
因为高速运动的飞机驾驶员与子弹一起飞行,子弹相对于飞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所以子弹相对于飞机是静止的,这也是飞机驾驶员伸手抓到一颗子弹的原因;
在这个瞬间,以飞机作参照物,子弹保持不动,若实际以地面为参照物,二者相对于地面,都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地面为参照物,二者都在运动
结论二: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总结】
静止的含义:①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物体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析其中的动和静。(探究四)
答:竹排以青山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江水为参照物则是静止的。
青山以竹排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则是静止的。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考一:如果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出现什么情况?(探究五)
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例:“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相对主义
答: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
思考二:如果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那就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总结】
区别: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判断下列两种观点:(探究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第一句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第二句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五)作业练习
(六)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己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自己讨论、鉴别,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