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19 06: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质数和合数,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等知识打下基础,是本单元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究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 讨论交流
2、自主探究 体验感悟
四、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本课的设计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二)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三)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四)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新课伊始,老师用出示一些数,请同学们判断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 最后的数“□3”,它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那是不是3的倍数呢? 学生最容易掉到陷阱里,是3的倍数。因为前一节课,学生会不假思索地想到:“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这时,老师在□里填上数字,学生计算验证,发现并不是。那么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有什么特征呢?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让学生划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来。因为求一个数的倍数是学生原有的认知,学生很快能找出来:1×3=3 2×3=6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来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个位数字到观察这个数各位上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我采用让学生运用计数器拨出3的倍数的活动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1、用计数器拨出3的倍数
2、记录下这个数字
3、并记录下共用多少颗珠子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能够感悟到:比如12,它用了3颗珠子,是3的倍数;21也用3颗珠子,6是3的倍数;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拨的珠子的总数与3的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学生的大量操作,使学生感知到:如果珠子的总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老师接着问学生:珠子总数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进而引导学生能够说出是把各位上数字相加之和得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明确3的倍数特征:如果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这样使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随机说出一个数,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并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1、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2、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以情景图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现了学习3的倍数的应用价值。
第四环节: 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