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了解计数方式的发展历史,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3.在收集和交流计数信息的过程中培养收集信息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计数方式的发展历史。
难点:掌握自然数的特点。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2页内容和第13页“练一练”的第1~4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近似数的概念及求近似数的方法。
(1)小红的爷爷今年78岁,小红家离学校大约700米,其中精确数是( ),近似数是( )。
(2)6934000≈( )万
951910000≈( )亿
提问: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了解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你知道……读一读”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计数方式的发展史。
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了计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数物体个数和数猎物的数量等,因此产生了各种计数方式。
让学生交流汇报从教材中了解到的信息。
(1)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结绳或刻痕等方式计数,如用一颗石子表示一只兔子,在绳上打一个结表示一只小羊,在木棒或骨头上刻一道痕迹来表示一件事物等。
(2)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计数的符号,五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各种符号来表示数了。
(3)我们现在使用的从0到9的10个数字,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
2.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数。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
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11,12,…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2)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数的特点。
①引导学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提问:通过数轴,你们能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发现一:自然数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0是最小的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发现二:从0开始,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多1。
发现三:自然数由单数和双数组成。
②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数的计数方法。
自然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计数法,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提问:一个上珠表示几?一个下珠表示几?这几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数?
学生交流汇报: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这几幅图分别表示:209,50506,5359。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1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3题。
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从具体情境入手,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自主体会古代人们的计数方法,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数学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的思想。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