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相交与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相交与垂直。
难点:掌握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8页内容和第19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小棒、三角尺、直尺
2.学具准备: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及表示方法。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看一看,说一说”的内容)
像图片中那样,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下面这……么想的”和“做一做,认一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相交与垂直。
(1)引导学生探究判断两条直线相交的方法。
师指出在观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有时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因此在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将两条直线延长(延长两条直线靠近的一端),再判断。
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自己去发现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2)引导学生认识互相垂直。
①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摆一摆吗?
同桌合作摆小棒,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摆出来,然后汇报。
②提问:刚才许多同学说了自己的摆法。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可以判断出来。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
③用两条直线代替小棒,表示出学生摆的直角,画在黑板上。在直角上要标上直角符号
提问:由几条直线相交能成直角?
学生思考后回答:两条。
小结: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④提问: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答:用字母O表示垂足)
提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
(答:是否相交成直角)
⑤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教师高举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回答: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2.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请你想……组垂线”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画垂线的方法。
学生尝试用三角尺画垂线,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画垂线的方法,并展示:
方法一:将一张纸对折,得到一条折痕。再沿另一个方向对折,使第一条折痕互相重合,则新得到的折痕与第一条折痕垂直。
方法二:将三角尺放在纸上,画出它的两条直角边。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让学生初步感知相交与垂直,初步抽象出相交与垂直表象。一方面培养学生从身边和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相交与垂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