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角的度量(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固定角去量角的过程,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会估计角的度数,知道一些特殊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难点:能根据已知角的度数估计出未知角的度数。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24页内容和第25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直尺
2.学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1)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2)锐角、直角、周角、平角、钝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同学们坐过滑梯吗?你喜欢坐哪个?
学生交流回答:第一个很舒服、第三个很刺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①第三个又高又陡。②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不一样。)角度的大小怎么测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如何度……说一说”和“淘气是……试一试”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三个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角。
以∠1的顶点为两条边的端点,用尺子分别在两条边上截取1厘米长的线段,连接这两条线段的另外两个端点形成一条线段,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测量出∠2和∠3长度,比较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发现线段长的角就大。
(2)引导学生用同一个角测量。
做一个和∠1一样大小的角,用这个角去测量∠2和∠3。
引导学生发现:∠2、∠3的大小是相对∠1而言的,如果自制角的大小发生变化,测量出的大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方法也无法真正量出角大小。因此,要知道角的大小,必须有专门度量角的工具及度量角的单位。
2.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想一想,认一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1)引导学生认识1°的角。
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由图可知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
(2)引导学生估一估。
提问:你能利用“想一想,认一认”的内容中的图估一估,三个滑梯的角度大约是多少度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总结展示方法:
①1°的角太小,先从图中剪一个10°角。
②再用10°的角去估计三个滑梯的角度。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4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坐滑梯这一场景导入,用滑梯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角的大小,进而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经验,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进而导出1°的角,指出用1°作为角的度量单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