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正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2.会用正负数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在理解正负数的基础上,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及应用正负数。
难点: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86页内容和第87页“练一练”的第1~3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温度零上、零下的表示法。
20摄氏度表示为( ),-6℃读作( )。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用正、负数可以表示温度的零上、零下,还可以表示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看一看,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数意义。
第一组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43米,记作+8844.43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
第二组数据:答对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扣10分,记作-10分。
第三组数据:16900表示赢利16900元,-127表示亏损127元,15200表示赢利15200元。
第四组数据:-500表示支出500元,-1000元表示支出1000元,54.66元表示收入54.66元,-10.93表示支出10.93元。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指出:用“+”“-”可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2.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认一认,说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正数、负数、0和整数。
(1)认识正数: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可以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如+10,+200,+8844.43,也可以不加。
(2)认识负数: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
(3)认识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比0大的数都是正数,比0小的数都是负数。
(4)认识整数:像-10,0,200,…都是整数。
3.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找一找……伴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尝试自己举例,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指学生回答。
学生1回答:表示楼层时,6表示地上6层,-2表示地下2层。
学生2回答:在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成绩与风速有关,风速+1.9米/秒表示当时风的速度为顺风1.9米/秒,-1.5米/秒表示逆风1.5米/秒。
学生3回答:表示方向时,笑笑从家向东走300米表示为+300米,她从家向西走500米表示为-500米。
学生4回答:好好在银行存入1000元,存折上会显示“+1000元”,如果取出1000元,存折上则显示“-1000元”。
小结: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像10,200,8844.43,…都是正数,可以在正数前面添上“+”号。例如:+10,+200,+8844.3;像-1000,-500,-127,-100,…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3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