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
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
烂(图9)。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十九世纪中叶可可从中
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
可可种植带(图10)。当地农民多在3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
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图11为加纳可可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示意图。加纳可可带
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
幼苗期农事活动
结果期农事活动
降雨量(mm)
130260
月
砍树和焚烧
结果收获(大季)
2月
2月
种
闲季
月
4月除草和
4月
5月清理土地
图9
结果收获(小季)
谷物收割
567
月月月
清理土地
布基纳法索
8月
9月谷物播种
月
10°
热
10月
结果收获(大季)
10月
11月
1月
12月谷物收割
III
1幼苗期的可可农地和粮食农地必须做的农活
带
湾
Il幼苗期的农地所需的相对劳动量
ll结果期的农地所需的相对劳动量
结果期的可可农地必须做的农活
图10
图
(1)概括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3分)
(2)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6分)
(3)每年9月到次年1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
因。(6分)
地理试题第7页(共8页)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图12),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
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
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
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
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
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硏学小鉏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
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
流严重淤堵
三湖河口
布齐沙
龙头
鄂尔多斯高原
冲积平原区
1000
-流量→输
3.0
黄士厅陵沟壑区
=
1.0
水文站
200
河流
区沙漠
891011
月份
图
图13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
图13),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
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6分)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
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4分)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
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
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4分)
地理试题第8页(共8页)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地理试题
01滑坡体与地貌演化
??图1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
?
?
?
?
?
?
?
?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
???
???
D.由东北向西南
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像的判读及滑坡相关知识,难度中等。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由此可知滑坡最核心的特征是顺坡下滑,由高到低,因此本题需判断地势,读图可知,东南部古河道曾是本区域海拔最低,或根据树枝状冲沟发育可推测西北地势较高,综上可确定滑坡体的移动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
?
?
?
?
B.②①③④
?
??
C.③①④②??
?
???
D.③②①④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难度中等。①为堰塞湖,应为堰塞体堵塞古河道在①处形成堰塞湖;②为滑坡掩埋的阶地,应为滑坡发生后被滑坡体掩埋;③为古河道,应为最先出现的;④为新河道,应为堰塞湖形成后,湖水不断上涨,在堰塞坝上侵蚀形成一条新的河流,综上,图中地理事象形成的过程为先有古河道③,然后滑坡掩埋古河道旁的阶地②,并且在其上游形成堰塞湖①,湖水不断上涨,侵蚀形成新河道④。
02农地流转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效益高????
?
?
?
?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
?
?
?
??D.种树有补贴
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原因,难度较小。材料中并未涉及与生态相关信息,北方地区风沙灾害较为严重,植树造林或许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同时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杨树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大,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故小王夫妇主要考虑的并非生态效益,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体现“将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收入虽不丰厚”说明通过销售木材获取收入,也并非其主要考虑因素,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小王夫妇效仿其他年轻人,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杨树后外出打工”,可知该夫妇栽植杨树的主要目的是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短缺,同时小王夫妇也未进行土地流转,故选择了劳动力投入较少的杨树栽植,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种树补贴,故排除D选项。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
?
?
?
?
??B.增加木材进口
?
?
C.增加粮食进口
???
?
?
??D.鼓励农地流转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土地利用改变引起的问题及其措施,难度中等。加大开荒力度有可能导致该地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且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故排除A选项;当地栽植杨树目的是为了减少劳动力投入,而非木材需求大,故排除B选项;根据材料种植杨树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当地粮食种植比例依然比较大,并不会带来粮食短缺问题,故不需要增加粮食进口,故C选项错误;鼓励农地流转,将土地集中在中粮大户手中,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既能保障农作物种植面积,又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剩余劳动力也可外出务工获取经济效益,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故选择D选项。
03同城化
?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图2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A.安庆—池州??
?
?
?
?
?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
?
?
?
?
?
??D.芜湖—铜陵
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对同城化的认识,难度较小。根据材料信息“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且“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可知,适宜推进同城化的城市组合需空间临近且联系紧密,安庆与池州空间上较近,但池州为安庆的次位客运流向,故排除A选项;合肥与巢湖之间不仅空间临近,且互为首位客运流向,故选择B选项;亳州-阜阳与芜湖-铜陵空间距离较远,且联系为单向联系,故排除C、D选项。
?6.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
?
?
?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滁州发往合肥的客运量与发往南京相差很小的原因,难度中等。合肥和滁州都属于安徽省,且合肥属于省会城市,两者行政联系密切,故选择C选项;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力更大,且与滁州距离更近,会使南京成为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且发往南京的人数更多,故排除A、B选项;虽然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但两者城市规模、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与滁州更临近,出去行政因素,南京的吸引力更大,故排除D选项
04珠峰魔鬼营地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实现了四十五年后我国测绘队员的再次登顶。从位于5200m的大本营向上,队员们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营地(图3),其中一个营地由于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被称为“魔鬼营地”。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魔鬼营地”是
A.甲????
B.乙???
C.丙?
?
?D.丁
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地形对气流的影响,难度中等。“魔鬼营地”的形成是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引起高原反应”。据图,依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四地中,只有甲地地处半包围的谷地中,空气流通不畅,形成魔鬼营地。乙地地处鞍部,丙、丁地处山脊,空气流通性强。
?8.5月27日位于28°N的温州昼长为13时44分,该日珠峰顶部(28°N,87°E)日出时刻在北京时间
A.7:20以前??
?
?
?
?
?
???B.7:20—7:39???
C.7:40—8:00??
?
?
???
D.8:00以后
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出时间与昼长的换算,难度中等。根据材料,珠峰顶部与温州位于同一纬度。温州昼长为13时44分,其日出时间为12减去13时44分/2=5时08分,同纬度昼长相等,由此可推测珠峰的日出时刻为当地地方时5:08,且由于珠峰海拔高,相应的日出时刻也早于5:08;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此时北京时间为7:08分以前,综上,选择A选项。
05水至清则无鱼
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图4)。奧赫里德湖面积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9~10题。
9.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A.雨水?
?
?
?
B.河流水
???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补给水源,难度中等。奧赫里德湖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雨水会侵蚀湖泊坡面,携带泥沙和营养物质进入湖泊,其透明度会降低,故排除A选项;由图像材料可知,奥赫里德湖只有北部有一条河流流出,无河流注入,故排除B选项;奥赫里德湖沿断层形成的构造湖,周围山地岩层的水会沿着断层出露,形成泉水补给湖泊,故选择C选项;由图像可知,该地地处巴尔干半岛,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该区域中部加利契察山海拔约为2000米,难以形成高山冰雪融水,故排除D选项。
10.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温
?
?
?
B.水深?????
C.水量
?
???D.水质
1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难度中等。根据材料,两湖均为构造湖,差异最大的是湖水的透明度,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湖水中的悬浮物质和浮游生物越多,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越强,透明度就越低,水的流动能力差,自净能力差,水质变差,鱼类的饵料就越丰富,鱼类资源越多,故选择D选项;两湖的纬度、海拔与水源来源差异较小,水温差异较小,故排除A选项;水深、水量都不是影响鱼类资源的主要因素,故排除B、C选项。
06上汽集团扩张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不断调整,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汽集团成立于1984年,是国内最早的汽车集团之一。1994~2016年,上汽集团的扩张经历了“本地多样化—初步的市外扩张—以市外扩张为主”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上海市建成了完备的汽车生产及配套体系,第二、三阶段向江苏等地扩张(图5)。据此完成11~12题。
11.上汽集团“本地多样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研发水平
?
?
?
?
??B.满足生产需要??
?
C.带动当地就业
???
?
?
??D.提高生产效率
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企业上汽集团“本地多样化”扩张的目的,难度中等。根据材料,上汽集团是我国最早的汽车集团之一,1984年成立之初,当时,国内的产业基础落后,配套企业不完善。上汽实施“本地多样化”扩张,在上海市建成了完备的汽车生产及配套体系,以满足生产需要,故选择B选项。
?12.依据上汽集团的扩张历程判断,图中K、N、P、V分别代表
A.研发、总部、制造、销售??
?
??B.销售、总部、制造、研发
C.总部、研发、销售、制造?
D.研发、总部、销售、制造
1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汽车价值链各环节的判读,难度较大。据图可知,三个阶段
N环节全在上海市中心城区,推测可知其为上汽集团的总部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故排除C选项;K环节一直处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外围地区,应该属于上汽不同阶段的研发环节,故排除B选项;第二阶段上汽集团扩张到江苏省南京市,这一时期中国的汽车市场开始发展,城市等级相对较低的南京市P环节主要是为上汽集团分工制造;第三阶段转移出去的城市大部分都是既有P又有V,南通和苏州例外,相对落后的南通只有P,相对发达的苏州只有V,落后地区应该是制造,发达地区应该是市场,综上可知,P为制造、V为销售,故选择A选项
07山地针叶林
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图6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3~15题。
13.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A.垂直分布高差大
?
?
?
?
??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1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的判读,难度中等。由图可知,太行山区针叶林垂直方向由1000-2800米有分布,而黔桂喀斯特山区针叶林从0-2800米均有分布,太行山区针叶林垂直分布高差小,故排除A选项;根据材料,太行山区针叶林总分布面积占比均不足小于20%,小于黔桂喀斯特山区,故选择B选项;太行山区针叶林只在1000-2800米分布,并非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故排除C选项;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为2200-2400米处,海拔较高,故排除D选项。
14.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A.山体陡峭??
?
?
?
?
?
?B.水分充足
?
??
C.土壤肥沃
?
?
?
?
?
?D.热量充足?
1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的原因,难度中等。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较低海拔地区水热充足,农耕条件相对优越,农田占比较大,但该地岩溶地貌发育,峰丛-洼地广布,异常陡峭,陡峭的地形加上比较多的农耕活动,导致该地较低海拔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较贫瘠,持水能力较弱,而针叶林较其他树种耐旱、耐瘠薄、适应性更强,所以在此处占比较高,故选择A选项。
?15.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不同??
??
?
B.水热组合不同???
?
?
C.耕作技术不同??
?
?
??
D.耕种历史不同
15.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差异的原因,难度中等。读图可知,太行山区农田分布上限较低,仅在2000米以下有农田分布,而黔桂山区各海拔高度均有分布,两山差异较大,主要跟所处纬度有关,太行山区位于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山麓地带的水热条件差于黔桂地区,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先增后减,2000米以上的高度已不适合农耕,导致其分布上限较低,综上选择B选项;光照条件并非影响农田分布的主要因素、耕作技术和耕作历史对农田分布上限影响较小,故排除,综上选择B选项。
【关键点拨】影响农作物分布上限和南界北界的因素主要为热量因素。
08永昌盆地湿地与下游水库关系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图7),海拔1875~2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6分)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成因,难度中等。根据图像材料可知,永昌盆地内的湿地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北方向,且其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和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湿地的形成即水的汇集,永昌盆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从地质条件来看,由图像材料可知湿地附近有断层出现,地下水沿断层出露形成泉水;同时东北部位于永昌盆地的低洼处,易于积水,排水不畅,故形成湿地。
【关键点拨】若本题增加从气候角度分析,也可增加降水、蒸发等方面的答案。
(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6分)
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
【解析】湿地的生态效益包括“调养净供水生气”即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水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因此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主要集中在削峰补枯,净化水质。
09北美“干线”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露点是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其数值越大,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大。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干线。图8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时刻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形势示意图,来自极地、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落基山以东平原地区交绥形成三个锋:冷锋、暖锋和干线。
(1)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冷锋、暖锋。(4分)
【解析】结合所学,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依据图中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可知各气团的风力、风向及气温,由此可推测出冷锋和暖锋的位置,如图所示。
(2)分析图中干线附近产生降水的原因。(4分)
干线东西两侧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东侧的湿气团密度小,位于干气团之上,湿气团被迫抬升;抬升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达到露点后),形成降水。
【解析】由材料可知,干线是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形成的锋,湿空气密度小,水汽多,在被抬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关键点拨】干线的本质是锋面,所以湿气团主动爬升或被动抬升,产生降水。
(3)说明图示区域地形对干线形成的影响。(6分)
本区西部分布有南北向高大山地,来自太平洋的气团,在山地西侧的迎风坡降水后,湿度减小,越过高大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本区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下垫面性质均一,利于东侧墨西哥湾湿热气团的快速深入,气团性质变化小。(温度相近的两个干湿气团交绥形成干线。)
【解析】干线西侧为落基山东侧,来自太平洋的气流越过山地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干气团;干线东侧为平原区,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形成湿气团。
10加纳可可产业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9)。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十九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可可种植带(图10)。当地农民多在3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图11为加纳可可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示意图。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
(1)概括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3分)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一年内有两个干季和两个湿季。
【解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从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两方面考虑。根据图像材料“加纳可可带”降雨量图,可知,该区域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按照月降水量100mm为界划分干湿季,一年有两个干季和两个湿季。
(2)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6分)
可可与谷物混播,谷物生长提供荫蔽环境,有利于可可幼苗生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事活动可错时进行,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生产效率。
【解析】结合材料“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可知可可与谷物混播,谷物长高后可为长得慢的可可幼苗生长提供荫蔽环境;加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谷物与经济作物可可混播,既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又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另外结合图可知,可可幼苗期和结果期农地所需要的相对劳动量是错开的,所以农事活动可错时进行,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即可得出答案。
(3)每年9月到次年1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因。(6分)
此时段为可可大季收获期,且正值湿季,可可采摘后易霉变腐烂需及时晾晒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北部热带草原区该时段正值干季农闲季节,有大量闲置劳动力。
【解析】结合图像信息可知,每年的9月到次年1月是可可收获的大季,且该时期为第二个雨季,结合材料“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可知此时需要大量劳动力;另外结合材料“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以及热带草原的气候特征可知,此时北部热带草原区该时段正值干季农闲季节,有大量闲置劳动力。故可得答案。
11黄河上游流域治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
km2(图12),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13),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6分)
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的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能力强,增加了如何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因素。通过材料可知,上游“植被稀疏、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中游“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所以含沙量可从风力作用于流水作用两个角度分析得出。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4分)
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输沙率的因素,难度中等。输沙率是指在一定水流和床沙组成条件下,水流能够输移的泥沙量。所以本题中3月与7月、9月流量相近,输沙率不同的关键即季节不同水流补给类型不同流速不同。流速快,携带能力强,输沙率高。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4分)
(任选一区作答)
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难度中等。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可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角度分析;风沙区主要需治理风沙,可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角度分析;冲积平原区主要问题为洪涝灾害,需解决干流淤堵和洪水资源化的问题。